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淄博会计实务操作相关内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探秘(二)总结如下:
  1)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缺陷是上市公司造假产生的重要条件。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经济管理工作还必须依靠各种行政手段。政治经济环境中存在一些不良现象,如果行政管理部门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工作职能,甚至袒护各种会计工作的不法行为,就会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温床,从而会计从业环境有待改善。中国加入WTO,无异于“引狼入室”,我们要学会“与狼共舞”。换句话说,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被卷入世界经济结构变动的大潮之中,中国各行业都面临严峻的考验,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但中国会计人才长期以来处于封闭状态,会计作为一种专门的专业,其历史并不长久,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也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就总体而言,缺乏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学科的严格训练、更谈不上文理交叉。国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都比较薄弱。因此,会计职业面临的严峻的挑战环境,会计造假的可能性增加。
  (2)法律法规制度的缺陷是上市公司造假的关键因素。首先,会计准则财经制度本身及会计法规体系不完善,对《会计法》、《公司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相关经济法规的宣传、贯彻工作不够理想,普遍存在走形式的问题,并且这些法律法规是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这就使的会计人员在处理新的经济业务时,常常带有较大的灵活性,导致会计造假的产生。其次,负主要监督职能的部门的权责不对称,发挥作用不够明显。在会计领域普遍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混乱局面,企业出现问题之后对*9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追究远远不够。负面典型很少,曝光力度小,法律的震慑作用未能发挥出来。最后,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善, 监管措施滞后,法律道德观念滋身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对上市公司而言,注册会计社会审计监督职能发挥不够理想,有些甚至与企业勾结,共同造假,无形助长了整个行业的造假之风,对一般企业会计造假形成错误引导。
  (3)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会导致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在现行制度框架下,企业会计信息的整个生产过程基本上由会计信息的生产者控制,这就客观上为内部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如果企业财务失控,管理混乱,企业负责人主观上想通过制造虚假财务信息获取相应的利益,就可以充分利用全部会计工作被企业控制的有利条件有针对性的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会计工作中的某些工作内容需要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从而为财务造假创造机会,这些都是虚假会计信息难于发现和治理的根本原因。实质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公司赖以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重资本运营,轻生产经营,重报表利润,轻实质性业务的公司大量存在。由于受金融市场的限制,国外创新的金融工具目前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无用武之地,但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中绝非少数。
  (4)政府行为不规范,是导致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重要原因。政府的行为规范远未达到按市场经济规则办事的要求,政府干预过多,有的地方政府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领导实施指标考核,责任审计,奖优罚劣,而企业领导为了过关,效益好时将利润“打埋伏”完不成任务就假造利润,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约束。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在糖衣炮弹的诱惑下伦理道德败坏,无视法律的神圣,在缺乏有力监督的前提下,凭自身掌握的条件和权力通过非正常手段追求自身利益,面对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处罚力度不够,并且包庇、掩盖一些企业违法违规的行为,人为的造成会计信息造假。
  (5)公司制度缺陷是会计造假的根源,我国自推行市场经济以来,国企改革已取得较大的成功,但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仍有一定距离。由于我国股市的先天性股权结构的缺陷,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均向国有股或者法人股集中。在这种股权结构下,有的董事会顺理成章的被操纵,有的监事会形同虚设。由于存在较为普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股市中小股东“用脚投股”的约束功能随之丧失,一些公司的管理层在会计信息造假方面蠢蠢欲动,他们往往通过虚假会计信息,来解决由于首次募集发行时“过度包装”所造成的盈利压力,或实现圈钱以增加经理层可控资产或达到个人升迁的目的。同时,由于法人治理结构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配套,导致不少上市公司管理层对责任和诚信义务的意识淡薄,甚至在管理与经营上存在过失行为,这样易使代理人存在“道德风险”和“败德行为”,这就为会计造假提供了滋生土壤和生存空间。
  (6)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们拥有庞大的会计队伍,他们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必须肯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知识的更新步伐加快,法律体系逐渐完善,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学习新法规,掌握新知识,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塑造会计行业诚信理念。特别是一系列新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更需要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根据要求和实际情况对会计实务做出正确的处理。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也给会计造假提供了可能性。
  2、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主观原因
  (1)诚信道德的缺失,小集团利益意识的盛行是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具体表现。长久以来,上级考察下级在经济活动管理中的成绩,主要是以利润和产值来衡量的,只要有利益产值,下级就有了政绩,有了政绩就可以提升,从而带来更多的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同时,作为全面反映企业财务经济状况的主要途径,财务信息直接影响税务机关及其他使用会计资料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正是由于这种影响,会计主体会因偷税或者促进股市融资等不同的目的,对会计信息进行一些有违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处理。在此过程中,会计人员出于对自身工作、报酬、职务等私人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屈从于管理者的意图,从而丧失职业道德,人性的伦理道德。只有坦诚的信息披露才能取信于市场。上市公司的所做作所为如果得到及时、公允、透明的信息披露,其风险毫无疑问地会提前在证券交易中逐渐得到释放。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及时、不全面而受到谴责和制裁的事件频频发生,而这种隐瞒风险和损失、粉饰报表的做法从长远的观点看是损人不利己的。随着证券市场和监管体系的完善,隐瞒信息的成本和风险将逐渐增大。在这方面,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应该从前车之鉴中吸取教训。
  (2)利益的驱动是会计造假的源动力,经济利益是最常见的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财富的渴望、对官位的期盼。而当这一切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获得时,不得不依靠假账来改变企业与国家、企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常见的会计造假手段包括不恰当特殊交易、滥用会计政策、错误确认费用及资产负债等。
  (3)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会计造假,人们道德价值观的扭曲是造假的意识形态原因。如果企业负责人员的借款动机、纳税动机、责任动机等动机不纯,在业绩和利益的驱动下,业绩与利益是首要经营目标,为可观的利益冒一些或许不会被发现的风险被认为是值得的。还有会计信息种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导致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财务造假出现的一个主要动机是企业管理人员盲目追求物质和利益的结果。提到效益与道德的关系,厉以宁说过:“有了效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