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珠海会计实务操作相关内容中国审计制度的发展路径探讨(一)总结如下:
  中国审计制度恢复三十年来,全体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中国审计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逐渐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审计之路。回顾中国审计制度发展历程,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审计监督制度,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审计的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审计制度的历程回顾
  中国审计制度是国家审计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形成的国家审计相关制度安排的总称。三十年来,新中国审计制度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9款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标志着中国恢复实行审计监督制度,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理论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审计法》规定,各级政府及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审制度,其内审应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审计法》的颁布施行,对于建立健全新中国的审计监督制度,保证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与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和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国家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就是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此,审计机关主要开展了财政、税务、金融、重点行业和专项资金审计,以监督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明确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体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机关等职能部门的作用”。这是党和国家审时度势,依据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对国家审计做出的正确定位,是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的审计行为,提供详实的审计结果和行政决策参考,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促进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审计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部门,审计在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将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加以明确,特别是自中办、国办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出台以来,各级审计机关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各项工作体制,全面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明显成效。审计工作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和反映问题,更加注重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全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二、中国审计制度的理论演进
  中国审计制度的发展,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逐渐产生的,凝结了几代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不懈探索的心血和智慧。在此过程中,许多审计实践经验和审计工作思路上升为中国审计理论,并且随着审计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表1 中国审计理论的比较

 

中国审计理论

 

 

 

 

 

经济监督论

 

 

 

 

 

免疫系统论

 

 

 

 

 

国家治理论

 

 

 

 

 

理论基础

 

 

 

 

 

权力监督理论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

 

 

 

 

 

审计本质

 

 

 

 

 

经济监督

 

 

 

 

 

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计目标

 

 

 

 

 

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预防、揭露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

 

 

 

 

 

参与国家治理,促进国家良好治理

 

  表1比较了中国审计理论,即经济监督论、免疫系统论和国家治理论的理论基础、本质和目标。一是理论基础不同。经济监督论持权力监督理论,认为审计是通过对经济的监督来实现对权力的监督;免疫系统论持公共受托责任观,认为受托的不仅包括经济责任,还包括社会责任,国家审计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国家治理论的理论基础则是委托代理理论,解决因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二是审计本质不同。经济监督论,通常认为审计的本质是国家财政的“看门狗”,本质上是经济监督、经济控制的工具。免疫系统论认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强调审计对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的预防作用;国家治理论认为,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审计目标不同。经济监督论认为,审计的主要目标是监督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免疫系统论则认为,审计的主要目标是预防、揭露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国家治理论的目标更为广泛,主要目标参与国家治理,促进国家良好治理。
  基于上述比较,我们认为,以上三个理论代表了中国审计制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审计实践和经验的总结,充分体现了中国审计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免疫系统论是对经济监督论在审计目标上的超越。经济监督理论是伴随着中国审计制度而确立的,法律赋予了审计机关法定的监督职责。在我国审计制度建立之初形成了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审计监督机制,这一时期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就是查错纠弊,严肃财经纪律,为政府加强经济监管服务,重点是建立和维护一个良好的经济秩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制度从最初的财经法纪阶段走向了宏观调控阶段,免疫系统论应运而生。当国家审计成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免疫系统”时,审计目标就由评价政府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向识别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转变。
  二是国家治理论是对免疫系统论在审计本质上的升华。国家是基于公民与政府之间的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国家也有全面有效履行其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的义务。为了解决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需要基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关系而建立相应的治理结构和运用适当的治理机制,即国家治理结构(机制)。国家治理的核心是监控公共权力的阳光运行,促进公共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妥善处理或均衡各种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保证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期,良好的国家治理机制主要体现在转型危机的能力差别和面临治理危机是否具有自我矫正和调试的能力上,这就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治理结构和运用适当的治理机制。因此,国家审计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提出,实现了审计本质的飞跃。
  三、中国审计制度的路径展望
  从审计的*6目标与首要任务来看,关注政府责任、保障国家利益及维护国家安全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国家审计要发挥其作为经济监督等基本职能和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