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喀什会计实务辅导相关内容新中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历史演变(一)总结如下:
  摘  要:中国会计制度频繁变迁, 转轨时期尤其如此。会计制度朝令夕改, 会计信息割裂失真, 会计制度的执行严重偏离制度本身, 不仅加大了财会人员知识更新的成本, 降低了工作效率, 更为别有用心之人操纵财务数据、套取社会资金大开了方便之门, 干扰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秩序。研究表明: 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之所以频繁变迁, 主要是因为中国缺少一个科学可行的会计制度质量标准, 会计制度的制订缺乏一个必要的社会基础, 会计制度的变迁没有与时俱进, 会计制度在构成上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 在执行上缺乏严肃性。只有追根溯源, 对症下药, 才能革故鼎新, 迎来创新建设中国会计制度的春天。
  关键词:新中国会计核算制度 历史演变 新准则主要内容 新旧准则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新准则的优点
  1  会计制度历史演变
  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的规范, 广义的会计制度包括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法律法规。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十分频繁复杂, 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尤以转轨时期为甚。客观分析这个曲折过程特别是转轨时期的失误和教训, 可以为创新中国会计制度, 进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宝贵的借鉴。
  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的会计模式是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为克服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困难局面, 借鉴前苏联的经验而制定的, 该会计模式以企业和预算会计制度的拟定、实施、决算编审为主要内容。1949- 1952 年是我国会计制度的初创期, 1953-1957 年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全盘苏化期, 1958-1978 年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与苏式会计的决裂期,大跃进将会计报表大大简化, 文化大革命使会计核算制度名存实亡。
  1. 1  理想的会计制度首先必须将财务会计的目标放在首位
  会计制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是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会计制度就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客观、相关、明晰、可比、一贯等质量特征而制定的对会计行为的规范。财务会计的目标也是最终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1.2   理想的会计制度应能够反应经济业务的实质
  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与它们的法律形式并不总是一致的。只有反应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才是真实的信息。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防止侵略性财务报告的出现,做到中立无偏。会计的中立性, 对制定会计制度的人们而言比利用会计制度编制会计报表的人们更重要。
  1.3   理想的会计制度应具有内容上的适应性、全面性、严谨性
  会计制度的内容既要适应国际化发展的大环境,又要适应我国特定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环境, 全面反映交易事项, 兼顾不同行业和特殊交易, 既不滞后, 也不过分超前。在会计实务中, 企业常常通过伪造交易、滥用会计政策等手段操纵财务状况和利润,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会计制度制定者对复杂的现实情况考虑不周、制度内容不够全面和严谨所形成的漏洞所致。
  1.4  理想的会计制度应具有恰当的可选择范围
  由于企业经济交易事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单一的确认、计量基础、方法难以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 但是过宽的选择范围又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还会给企业通过变更会计选择操纵会计数据提供条件和借口。如何在会计制度中确定既能适应经济交易事项复杂多样性特点, 又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可比性的可选择范围, 是制度制定者和会计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1.5   理想的会计制度应具有可操作性
  会计制度可操作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会计制度的实施质量, 并进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现有的会计标准洋味太浓, 格式排列、遣词造句都承袭了西方的做法, 不易为国内的财会人员所理解, 问题较多。可操作性强的会计制度要求其内容及其表达清晰明确, 通俗易懂, 概念准确, 解释性说明详细、具体、明确。
  1.6  理想的会计制度应具有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是指会计制度能否对会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做出准确判断与评价。现实中, 有些会计行为明显地导致了会计信息失实, 但会计制度却没有加以禁止, 这样的会计制度质量显然是不高的。
  2  新准则的主要内容
  新准则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  *9个层次是起到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会 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财务报表的部体要求等,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中《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
  第二个层次是38项具体会计准则,对我国目前各行业企业中存在的各类经济业务,明确了会计处理的具体原则和规范。具体准则根据基本准则制定,主要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一般业务准则远东各类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准则项目,一般业务准则的编号大部分排在新准则体系的前列。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规范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要求求,如石油天然气开采、生物资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等准则项目。报告准则指规范各类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准则,如财务报表列报、现金流量表、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等准则项目。此外,为了给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提供规范和指导,新准则体系中还包括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相当于新旧会计标准的衔接办法。
  第三个层次是金融类、非金融类两大类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作为整个准则体系共同的应用指南,规范新准则体系下会计科目的设置、账务处理报表体系的构成,报表项目的内容、报表格式等。三个层次逐级递进、互相配合、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科学合理、全面系统完整会计准则体系。
  2  新准则与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此次准则的巨大变革,与国际趋同是主要方向,但趋同并不是完全等同。由于我国目前法律和经济环境与其他国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中国不可能完全照搬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必须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坚持我国的原则立场。在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充分沟通、协调,取得理解的情况下,新准则体系在四大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充分体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
  2.1  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购并日趋普遍以及新的金融工具层出不穷的今天,公允价值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计量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模式。但公允价值的使用需要依靠活跃的交易市场,以及会计人员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稍有偏差,就有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手段。我国目前交易市场还不活跃,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取得,因此新准则在公允价值的使用上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对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适度、谨慎的态度。
  新准则仅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特定资产或者交易采用公允价值,比如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但在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新准则仍然坚持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在新准则中应用仍然较为广泛,如固定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的计量等均疫有采用公允价值。
  2.2  企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