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焦作会计实务要点相关内容会计实务——成本核算(十五)总结如下:
  填列。如果有不合格品,应单列一行,并注明“不合格品”字样,不应与合格产品合并填列。
  对于可比产品,如果企业规定有本年成本比上年成本的降低额或降低率的计划指标,还应根据产品生产成本表资料计算成本的实际降低额或降低率,作为该表的补充资料填列在表的下端。如果本年可比产品成本比上年不是降低,而是升高,上列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应用负数填列;.如果企业可比产品品种不多,其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也可以按产品黼种分别计划和计算。
  可比产品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例7—20】承【例7—19】,假定该公司所产A、B产品都是主要产品,而且都是可比产品。根据上列计算公式和产品生产成本表(表7—22)所列有关资料,计算该公司全部可比产品的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如下:
  二、产品总成本分析
  (一)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按成本项目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一般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和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进行分析。
  1.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也称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借以了解经济活动的成绩和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
  对比的基数由于分析的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有计划数、定额数、前期实际数、以往年度同期实际数以及本企业历史先进水平和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
  对比分析法只适用于同质指标的数量对比。在采用这种分析法时,应当注意相比指标的可比性。进行对比的各项指标,在经济内容、计算方法、计算期和影响指标形成的客观条件等方面,应有可比的共同基础。如果相比的指标之间有不可比因素,应先按可比的口径进行调整,然后再进行对比。
  2.构成比率分析法
  构成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全部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这种比率分析法也称比重分析法。通过这种分析,可以反映产品成本的构成是否合理。
  产品成本构成比率的计算公式列示如下:
  3.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
  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是计算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关的指标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企业规模不同等原因,单纯地对比产值、销售收入或利润等绝对数多少,不能说明各个企业经济效益好坏,如果计算成本与产值、销售收入或利润相比的相对数,即产值成本率、销售收入成本率或成本利润率,就可以反映各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
  产值成本率、销售收入成本率和成本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从上述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产值成本率和销售收入成本率高的企业经济效益差;这两种比率低的企业经济效益好。而成本利润率则与之相反,成本利润率高的企业经济效益好;成本利润率低的企业经济效益差。
  前述产品生产成本表(表7—21)是12月份编制的,因而其本年累计实际数、本年计划数和上年实际数,都是整个年度的生产成本和产品成本,可以就产品生产成本合计数、生产成本合计数及其各项生产成本进行对比,揭示差异,以便进一步分析、查明发生差异的原因。
  【例7—21】承【例7一18】,表7—21中的产品生产成本合计数,其本年累计实际数不仅低于上年实际数,而且也低于本年计划数。可见该年产品的总成本是降低的。但其原因是多A-面的,可能由于节约了生产耗费,降低了产品的单位成本;也可能是由于产品产量和各种产品品种比重的变动(各种产品单位成本降、升的程度不同)引起的。应当进一步分析具体原因,才能对产品成本总额的降低是否合理、有利作出评价。
  就表7—21中的生产成本合计数来看,其本年累计数(449144元)虽然低于上年实际数(460699元),但高于本年计划数(446610元)。这说明:表7—21中产品生产成本本年累计实际数低于本年计划数,还有期初、期末在产品和自制半成品余额变动的因素:计划的期初、期末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余额的差额(23960—19930=4030元,正数)大于实际的期初、期末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余额的差额(23180—19249=3931,正数)。
  就表7—21中的各项生产成本来看,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本年累计实际数与上年实际数和本年计划数相比,升降的情况和程度各不相同,也应进一步查明原因。
  对于各种生产成本,还可计算构成比率,并在本年实际、本月实际、本年计划和上年实际之间进行对比。
  本年累计实际构成比率(保留小数点后两位小数):
  根据上列各项构成比率可以看出,本年累计实际构成与本年计划构成相比,本年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的比重有所提高,而制造费用的比重有所降低;而与上年实际构成相比,本年直接材料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比重有所提高,而直接人工成本的比重则有所降低。本月实际构成也有较大的变动,应当进一步查明这些变动的原因以及变动是否合理。
  (二)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的分析
  按产品种类反映的生产成本表的分析,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本期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对比分析;二是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对比分析。
  1.本期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对比分析
  根据表7—22中所列全部产品和各种主要产品的本月实际总成本和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分别与其本月计划总成本和本年累计计划总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全部产品和各种主要产品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了解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
  【例7—22】承【例7一19】,表7—22是该公司12月份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全部产品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127926.25元,高于计划成本127320元。总体来看,成本计划执行结果是不好的。但按产品品种来看,各种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并不相同。A产品的本月实际总成本(4037.5元)低于本月计划总成本(4057.5元);A产品的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B产品的本月实际总成本和本年累计总成本,则均高于计划。由此可见,B产品的成本计划完成的不好;A产品的成本计划从全年来看,完成的也不够好。应当进一步分析B产品和A产品成本计划完成得不好和不够好的原因,以便巩固业绩,克服缺点,更好地完成成本计划。
  2.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对吧分析
  对于可比产品,还可以进行这一方面的成本对比,分析可比产品成本本期比上年的升降情况。如果企业规定有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即成本的计划降低率或降低额,还应进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析。但是,应注意可比产品与不可比产品的划分是否正确。
  (1)可比产品成本升降情况分析。可比产品成本升降情况的分析,可以按产品品种进行,也可以按全部可比产品进行。可比产品成本的降低计划一般按全部可比产品综合规定,因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执行结果的分析一般按全部可比产品综合进行。进行这一方面的分析,应当根据产品生产成本表中所列全部可比产品和各种可比产品的本月实际总成本和本年累计实际总成本,分别与其本月按上月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和本年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累计总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全部可比产品和各种可比产品本期实际成本与上年实际成本的差异,了解成本升降的情况。
  【例7—23】承【例7—19】,假定该公司所产A、B产品均为可比产品。在该公司12月份按产品种类反映的产品生产成本表(表7—22)中,按产品品种来看,A产品成本本年实际总成本44687.5元,低于上年4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