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和关注的网站被阿里巴巴校招缩招的事儿刷了屏,虽然这个事儿阿里巴巴已经出来辟谣了,说没有发生校招名额缩减到400人,更说也没有到手的offer飞掉的事情发生。对于这件事孰对孰错,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其实没有特别研究的必要。今天想和大家讨论的,是缩招背后的事儿。
  如果说互联网的繁荣和泡沫推动了人才薪酬一路飘升到10K、20K、50k,那么这次事件是不是代表着这样一个起点:毕业生的薪酬热要降温了?
  这次缩招事件中有一个细节,据传阿里巴巴的校招“批发价”已经统一划到了10K。10K这个数字,对于了解、或者说是关注国内毕业生薪酬的人来说,其实不是特别夸张,现在的互联网公司、金融公司招毕业生哪家不是13*12、11*14这种工资水平?但对于不太了解的人来说,这个数字就很夸张了。曾几何时,毕业生来到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不少人的起薪也是1800、2000,即便是现在2500、3000起招毕业生的也大有人在。
  阿里巴巴从15k、13k降到10k,很多应届生都在抱怨阿里变了、阿里完了、阿里抠得连毕业生也不想招了。但10k是个什么概念?是传统企业积累10年的人都不一定能拿到的月收入。那现在的毕业生真的值10k?这里不直接说值与不值,我们一条一条分析。
  现在决定一个人收入的究竟是什么?
  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一直以来主要决定一个人收入的和现在很多行业内主要决定一个人收入的因素完全不一样。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趋势和投资倾斜催热了一票行业,最典型的应该就是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行业也是毕业生收入非常高的典型。但这种高法明显是虚高。比如在互联网行业,每个人都是10k+,“阿猫阿狗”都是10k,但他们能给企业创造10k的价值么?他们在学校的投入衬得上10k回报么?都没有,他们工资高的*10一个因素就是因为行业好。短期的行业因素催生了岗位的膨胀、人员的膨胀、工资的膨胀,这是泡沫。
  泡沫不仅体现在行业环境上,也体现在社交环境上。为什么现在的毕业生进入好一点的行业,都觉得自己拿10k理所应当?是不是因为这个大环境、这个行业、这个圈子把毕业生都惯的眼高手低了?“别人干这个,全年150K都是批发价”、“其他公司都给15k,为什么我在这个企业不能拿15k?”、“我的师哥师姐几年前都拿10k,你不给我15k好意思开公司?”
  但任何一个行业不可能是一直好下去的,泡沫迟早会破灭,不过是早与晚的问题。阿里巴巴缩招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是现在互联网泡沫逐渐破灭的一个影子、一个信号。现在互联网故事讲不下去了,投资方更精明了,人才的需求萎靡是已经开始发生的事情。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甚至根本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仍然觉得自己是实体经济的解放者、颠覆者,甚至是上帝,别人干一年抵不过自己干一个礼拜,所以自己理应拿那么多。殊不知毕业生对于企业的价值其实接近于0,企业给你开这么高的价钱,其实是变相的“圈地”,看中的自然是你的未来价值。但在人才泡沫和薪酬泡沫的双重作用下,有多少人真正在意过自己价值的积累和沉淀?有多少人不是半年一跳、一跳工资翻倍的呢?
  泡沫的基础不在了,你还觉得自己值10k么?
  决定一个人收入的应该是什么?
  环境不行了,决定一个人收入的又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在泡沫消失了之后,还能值10k?
  还是要回归真实的价值。真实的价值首先要做的就是排除掉风险极高的“溢价”。比如各种红利、对自己实力的错误评估。曾经见识过一个做运营的,数据做得并不好,但工资却是一路疯涨,从*9年的4K,到第二年的7k,第三年涨到了12k。也许一个企业能给你10k,但实际上自己的真实价格只有5k,其他的都是机会成本。但如果你自己的大脑不清楚,认为10k都是自己的真实水平反映,也许能趁着红利拿几年高工资,但未来一定会摔得更惨。
  决定一个人价值的有经验、技术和水平、适应力、机会等等。先说经验,毕业生有的是有的,有的是没有的。比如写代码,有的人毕业前已经写了几十万行代码、为很多很出色的项目写过代码,而有的人呢?只学了校园里的知识、拼凑过几个玩具。他们都值10k,公平么?合适么?再说技术和水平。金融行业大热下,科班毕业、CFAFRM各种各样的金融证书都考全了,这样的精英和三、四线城市做p2p的一个起薪,合适么?
  一个很烂的技术做出的产品能找来几千万的投资,现在也许可以,以后一定未必;现在的一个质量很差的金融产品能让金融岗赚几百万,现在也许可以,以后一定未必。
  经验、技术和水平、适应力、机会你都满足了,你能让自己保证是毕业生里薪酬最有竞争力的那部分。这些人可能只占1%,他们即使在行业红利消失的情况下,10k、15k都是很正常的。但其他的99%呢?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现在的毕业生值不值10k?其实大部分都不值10k,也就是那99%都不值10k,因为抛开特殊的行业和特殊的岗位,作为毕业生他们根本没为企业提供达到10k的价值。他们很有可能享受着福利、沾着光、拿着自己原本根本不可能拿到的收入。他们的骄傲和自视甚高都来自于行业福利,等这些没有、消散的时候,才是真正评价一个人、一个毕业生真正价值的时候。
  ▎本文作者Lee,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高顿网校”(gaoduneclass),满满的会计实务干货,免费网课随心听。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