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正在浏览“业界评论”频道的网友吗?高顿网校小编邀您来阅读这篇10月15日的文章:别让记忆控制了咱们的判断力——李斌  算法经济
  由于人脑的即时计算能力有限,所以需要借助记忆力迂回地进行思考,这是基本的“算法经济学”。人离不开记忆,正是记忆装备了人脑,使今人的智慧高于古人。但是,记忆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限制着每一个人,使个人不自觉地成为它的奴隶,因此个人需要不断地与之抗争,改写它和超越它。中国正在快速地发展,中国人正在思考和设计自己的未来,而了解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回归自我、认识自我以及获得自由、自主与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首先从消费行为说起。国人致富之后,不少人迫不及待地忙于各种奢侈性的消费,追逐名表、名车、名画、洋房等贵重物品一时蔚为风尚。这种盲目的追求鲜明地体现了记忆的控制力。手表是机械工业时代的产物,它起源于“计时”这一实际的需要。可是,在手机的时代,手机是可以替代手表的,而手表却依然不见衰落,反而变得更加高档化了。这显然是因为人们的脑海中依然留存着过去的时尚观念。对于画作的喜好也是如此。图画起始于人们对于留存影像的渴望;然而,在电子拍摄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画作的价值依然不减,这是因为电子拍摄的时代过于短暂,目前人们还来不及重新审视关于图画的记忆。与此相类似的是钻石。可以说,自从人工制造钻石的技术得以突破以后,钻石的牛市就已经一去不复返地结束了,但这似乎未能阻止广大妇女对于钻石的迷恋。笔者相信,或早或晚,以上三种商品都将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离开了实用性或者稀缺性,其他的虚无缥缈的理由最终都不足以支撑这些商品的市场继续维持繁荣。
  目前中国投资者对于包括房产在内的外国资产的热衷也要打上一个问号。过去那些如日中天的公司,现在忽然变得可以买得起了;昔日风光无限的摩天大楼,如今有机会归属到中国人名下了,于是,在得意洋洋之际,马上慷慨解囊。笔者难以评论具体投资项目的前景如何,但是,作出这些决策的一个基本动因,显然是外国的资产在我们心中长期树立起来的高大形象,以至我们多少有一些崇拜和攀附的心理。外国的洋房通过电影在我们的心里早就吹起了泡沫,以致我们怀抱着多余的梦想采取了行动。然而,毕竟时过境迁了,这些房屋实际上大都是令人失望的,不仅在外观上款式老旧,而且内部的结构与陈设也并不令人愉快舒适。记忆让购买者忽视或低估了眼前看到的实物,而把自身绝对化了。
  另一个例子是豪华汽车。我们国内的政策越是自缚手脚,外国公司的形象就会越发显得高大,这为外国公司处心积虑地进行宣传推广提供了大好的契机。外国公司显然非常善于利用这一点,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树立他们的产品“很高档”的形象,结果使得各种名车不仅都在中国卖出了高得令人咂舌的价格,而且销路颇为不错。欧洲公司特别善于利用中国人喜欢“高大上”的心理,给他们保守的风格(以及缺乏竞争力的价格)赋予古典的味道,而国人尤其吃这一套。他们的“手工制作”以及“限量销售”的策略在中国都大获成功。其实所有的外国名牌都大抵如此。货物的质量固然不错,但是客观地看,消费者所付出的代价却更为巨大。
  对名牌与奢侈品的追逐源于国人急于展示成功的心理。当手头富足之后,人们急于把自己与一切“美好的东西”联系起来,以便表明“该得到的都已经得到了”,人生的“终极目标”已经实现了。其实,所谓“美好的东西”都是自己的记忆而已,它们主要来自于别人在不同时期所进行的灌输。年轻人很容易成为这种灌输的受害者,他们对于时尚的追逐往往陷入如痴如醉的境地。当有人为了追逐名牌而不惜伤害家人或者出卖身体器官的时候,这种盲从已经发展到了顶峰。西方人总是崇尚个性,而国人总是怕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怕自己“落后于时代”。有些人不仅不问自己的内心究竟是否喜欢,反而经常压抑自己的真实喜好,乐于被别人所控制;实际上他们放弃了对商品进行自主判断的权利,或者他们并不相信自己其实是可以进行判断的。对西方资产的追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由于对西方列强的记忆过于深刻,以致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这些国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只是暂时的,他们忽视了西方的衰落可能具有一种永久的性质。
  记忆的控制力还可以表现为一些比较深刻的形式。当现代化进程引起了环境污染与城市病之后,不少人的“乡愁”发作了。他们怀念田园风光,以至认为农村的一切都是美好的,甚至过去的生活都是美好的。对自然的迷恋与人类自信的丧失深深地结合在一起了,它导致的结果是对一切人造物(例如转基因产品)的怀疑。人造物固然不完美,但自然也绝非完美。把自然想象为白璧无瑕是记忆的积淀所产生的幻觉。化学工业尤其是这种幻觉的受害者。化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科学,但它的创造力实际上非常强大,它对人类生活的改变也非常广泛而巨大。这一点是被严重忽视的。然而,也许由于化学工业的创造力过于强大,它的发展过于迅猛,以致它经常发生局部的失控。大部分的环境污染都与化学有关,这给它带来了坏名声。化学并不必然发生污染,污染的发生只是因为技术的完善需要时间。例如,化学纤维织品曾经一时流行,尔后又被天然的棉织品所打败;但是现在,在经过改良之后,它正在重新获得优势。
  对自然的迷恋也与对历史的迷恋深深地结合在一起。对西方的商品、制度与文化的迷恋终于产生了反动,导致一些人又去拥抱历史与国粹了。每当历史遗迹遭到破坏,人们就会发出惊呼,这种惊呼恰如听到了“又有物种已经灭绝”的消息。遗迹固然有保护的必要,但是不必对遗迹的消失过于惊恐。历史归根到底是留不住的,这就如同物种的灭绝与新生也都不能阻止一样。这种恐惧感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记忆所造成的。国学也是如此。对国学的迷恋源于“真理一定存在于现世的某一个地方”这样一种幻觉,于是,当西方令人失望的时候,人们误以为国学便可以拯救自己。基于这种幻觉,人们对于历史记忆的关注通常要远远高于对未来的关注。人们不喜欢承认现世的不圆满,想要摆脱由此带来的焦虑感。大家老是在口头上说要创新,其实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创新的风险,更不愿意去冒这种风险。他们要么沉湎于历史的回忆,要么就去扎堆围观别人进行冒险,同时则等待着坐享其成。
  来源:证券时报

 高顿网校官方微信
扫一扫微信,关注*7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