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中国金融硕士考研网
国外大学生在申请硕士、博士项目时,最关注的往往是学校在特定专业的科研水平,以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自己的兴趣是否契合,而国内大学生则完全相反。这种现状和大多数学生参与考研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的文凭镀金提升就业竞争力,而非真的对专业学术感兴趣有直接关系。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落幕,全民参与的“考试狂欢”多少寄托了那年没有实现的青春梦想。我们追忆往昔,也要展望未来。
毕业季的当下,“要不要考研”成为很多在校大学生逃不掉的话题。
调查结果显示,75.3%的同学有较为明确的考研意向,仍在考虑的占20.2%。而根据参与调查的学生的各种维度进行分类发现,这种近乎盲目的考研热几乎是不分年级、不分性别、不分学校层次的。
81%的同学认为,考研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给自己的学历加码。这是考研热出现的重要原因,背后折射出的是严峻的就业压力。
麦可思研究院6月12日在京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6届中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基本保持稳定。
其中,工程管理、建筑环境就业率最高,教育、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就业最多;大学生平均月收入3988元;本科文学、高职艺术类专业离职率最高;生物技术、法学、美术学等专业“亮红灯”。
麦可思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数据显示,2016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主要动机是就业前景好(53%)和职业发展需要(49%)。
自大学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大学生录取人数从每年几十万增长到700多万,考不上大学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就业压力,而读研是释放这种压力的途径之一。
小慧从大二的时候就确定了要考研的目标,“一方面我的本科学历不高,是二本,所以想提高一下自己的学历;二是不太想找工作,我学的是会计专业,学校的老师也鼓励我们考研”。
除了就业压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挑战现实,提升自我价值的同学也不在少数。Sunshine直言,考研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读博,就业压力目前还没有太多感受,“走好脚下的路,不虚度光阴就问心无愧”。
60.2%的学生选择接受调剂,但是对于调剂到非全日制,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接受或者不清楚”。
“不考虑调剂到非全日制的主要原因是没了解过非全日制的相关政策”,小慧说。这也反映出,多数在校大学生仍然以报考学术型研究生(全日制)为主要目标。
2018年研招咨询会反馈的结果来看,学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政策持观望态度,主要是担心印有“非全日制”字样的毕业证书影响将来就业。对这一点,即便是已经参加工作的职场人士,仍然心存疑虑。
浅浅目前在深圳一家物流公司就职,平时工作并不繁重,打算报考2018年硕士研究生。工作6年,仍然想回学校读研,主要是因为“企业对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可度会高一些,而且学费比非全日制便宜”。
2017年是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并轨第一年,考生缺乏对新政策的了解,加上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统一划线等因素,部分学校2017年非全日制招生出现缺额。
此外,一些学校为了吸引非全日制研究生,纷纷向全日制考生抛出橄榄枝,提出新生奖励计划,例如湖南科技大学预调剂公告提出:“学校为录取的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考生提供3000元/生的新生奖励”。
近七成学生考研择校时排在第一要素的是学校的整体知名度,其次是科研水平。学校的地理位置和分数线也是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
“我挑选学校大部分还是考虑财经类院校,离家近不近,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小慧说。此外,学生的个人成绩,将来的就业区域以及个人兴趣也在考生的考虑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