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女儿远离在北京的家人,飞去万里之外的英国,开始了她在剑桥大学的求学生涯。这些年,我也应邀参加了不少线上线下的活动,分享陪伴女儿学习、申请的经验。
很多朋友问我,孩子要不要走国际教育路线?什么时候出国好?家长怎么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助力......
其实,孩子教育问题是个非常大的命题,要想说清楚,没有几天几夜是下不来的。另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不能说谁的道理就一定对。
今天我只是想分享一下我的经历、思考和看法,希望能够帮助到一些人,这就够了。
很多家长,可能受网络上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影响,总觉得国外大学好申请,甚至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在国内不好好读书,出去随随便便就能申请到名校。
但当你和孩子真正走上留学这条路,你可能会发现,相比国内大学一考定终身,英国大学申请要复杂的多,甚至可以说是个系统工程,标准化考试只是其中一部分。
所以,申请英国大学,非常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的智慧,那么在孩子的申请学习过程中,我们作为家长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1、学习

孩子刚上高中的时候,面对错综复杂的雅思、Alevel学习和英国大学申请相关工作,我和各位正在读文章的家长们一样,也是一头雾水。
好在国内有很多留学机构,有各种讲座、面谈和分享。多参加讲座,多听听机构老师和有成功申请经验的家长们分享录取心得,很受裨益。此外,网站和帖子也可以让我们学习。
根据自身经验,我的建议是,除非孩子特别强大、自理性强,否则家长还是需要多上心,提前学习,做留学知识上的储备。作为家长,雅思&Alevel准备的时间线,文书和学术能力准备和高中三年的基本规划是务必要掌握的。

2、心态

记得刚刚接触英国本科申请的时候,听过这样一句话“从10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到12年级第一学期结束为止,24个月的时间,日日有目标,月月有考试,季季有战役。”
因为英本申请一般是在高三前两个月开始递交材料,对于我们这种高中才转轨到国际高中的家庭来说,“有效”准备时间其实也就两年。这两年孩子们的常态生活,是平时准备学科,周末和寒暑假备考标化,还要费劲心力去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磨练自身的特长,这个强度不亚于我们平时谈到的996。
我认为称之为“冲刺式的马拉松”非常合适,冲刺式,代表强度;马拉松,代表长度。每一位达到终点的学生,都是冠军,都是战胜自己的人。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难免经历焦虑、恐惧、烦恼、迷茫。此时的家长就要自问,是否准备了足够的微笑去面对孩子们,而不是责难和施压、不屑与嘲讽。

3、资金

相对充足的资金是留学生家长的必备项。实际上大多数家庭在为孩子规划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考虑经济因素。那种完全不在乎花多少钱的家庭,至少我身边没有。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基本议题,就是开创一家公司,至少应该有3-6个月的储备金,以面对各种未知风险。
同理,英国本科出国留学,平均每年30-50万、连续六七年(高中3年,大学3-4年)的教育成本,对很多刚刚进入中产阶层的家庭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人生总有起伏跌宕,未雨绸缪才是应有之义,除富裕家庭外,新进中产则需要精打细算,每一笔支出都要有所预计,而不要有过度的从众心和攀比心。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家长们能用自己辛苦获得的财富,为孩子们做人生进阶的基石,已是恩厚尽责,更多的留给他们自己去达成就好。

4、陪伴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既然找了培训和留学机构,是不是就可以完全放手交给机构了?
但在我看来,虽然机构在授课、资讯收集、策略建议等方面是专业的,但孩子毕竟是自己的,谁又能比你更了解你的孩子呢?
你孩子的优势、劣势、特点,哪些可以与大学的需求匹配上,适合什么专业,适合哪些学校,未来准备如何发展,如何在文书中体现,这更多是家长和孩子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的实践、评估、调整、纠偏的过程,伴随其中的是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家长负责收集信息,定好大策略、大方向,在能力范围内,尽力为孩子创造好的环境;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支持。娃们则负责努力学习,同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教育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培养一个独立、乐观、积极的孩子,需要家长的智慧,孩子的配合,落下一个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