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学历该不该成为求职门槛” 的话题登上热搜,近万人参与讨论,许多网民不仅在讨论学历高低,更有很大一部分人将矛盾聚集在“出身院校”上。好像现在人们都对“出身院校”有种偏执,求职要看,出国要看,甚至现在连相亲都要看。
 
随着社会整体就业的门槛提高,想博得一个更有含金量的求职“敲门砖“,成了许多大学生升学的动力。国内考研人数持续增长的背后,也暴露出这代大学毕业生们的就业焦虑与再提升学历背景的坚定想法。中国教育在线的数据也表明,本科毕业计划继续升学的同学中,首要动机为就业压力大,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比例占 36% 。
 
出身“双非”的同学们会担心是否自己将被贴上学习能力一般的标签,从而被否定。求职中,他们也会担心 HR 的“有色眼镜”,怕栽在学历的门槛上。 打破“学历焦虑”的方式之一就是优化自身的学历背景。而考研是不少同学的第一选择,但直线上升的考研人数和相对标化的录取手段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同学,这次我们不妨放大格局,放眼世界!其实从双非逆袭到世界名校的例子其实比比皆是。
 
根据《中国学生研究生留学白皮书》数据显示,意向留学读研的学生中,一本院校的学生占比最多,达到了 59.12% ,其次是普通本科,占比 35.30% ,专科占比最少,仅占 5.58% 。 这也意味着,相较于专科院校学生而言,本科院校的学生有更多人选择在海外继续深造。而相较于普通本科而言,一本院校的学生也有更大比例倾向海外深造。 为什么这些高学历且出身名校的同学,会有继续升学的想法,并意向出国留学深造?那来自双非学校的同学,又该何去何从?
 
 为何会有“出身院校”之殇?
 
首先,出身院校越好,意味着接受到的教育资源越丰富,其优势体现在拥有更优质的教职工、科研项目、实习平台... ...其次,出身院校能带给我们的影响也不仅限于求职、考研、出国等方面。比如最近在综艺节目上圈粉无数的李诞,就会对自己的“出身”耿耿于怀:“目前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考上名校。”他坦言说,“有些眼界的问题,不是成年之后能弥补的。”所以说,“出身院校”其实对个人内心与自信建立也有一定影响。
 
像上文中提到的论调也是在社会中被大家所认可的,即好的院校在资源、平台上更加具有优势,在好的学校环境里会更好地塑造你的思维和眼界,而思维和眼界则是一道把人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分水岭。这种想法也是促成人们看重出身院校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这种论调本身,就有浓浓的刻板印象气息。
 出身院校是一辈子的事?
 
只看出身院校的论调,其实有些片面。这种论调“标签化”不仅套牢了院校和学生,还直接将院校光环的大小和学生能力画上了等号,让人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一个学生的潜力和能力。
 
无论出身如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都应该将自己的院校看做一个提升自己的“弹性跳板”。学校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呢? 
 | 与导师多多沟通,充实自己 
 
可以去“利用”导师这个资源来充实自己。多和导师聊一下,因为导师一般是都是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或者是职业领域混迹多年的 insider ,不仅经验无数,而且会更加了解你自身的特质。无论你是写论文、做项目,还是对生涯规划存在疑惑,都可以寻求导师的帮助。
 | 有效利用图书馆,提升学术水平 
 
与校园外的综合性图书馆相比,学校图书馆会更加偏向于与校内各个学科挂钩,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同学来说,看一些专业性强、理论性高的书籍对提升自己学科能力和学科事业颇有裨益。平常写论文,或是准备项目、大创、国创等比赛的紧要时期,我们也可以去图书馆找方向、找灵感。此外,图书馆数据库也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毕竟人生中能免费看知网万方维普上面各种论文的机会可能就在大学这几年,免费的论文它不香吗?
 | 结识更多同学,积极拓展人脉资源 
 
在大学里,应该多参加学生会、校团委、社团等组织,拓展人脉资源。这样你就比那些圈子小的人更容易问到前辈一些复习技巧(高分技巧)、考研留学的计划安排等等信息,也更容易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项目。甚至有些前辈在毕业工作后,也会提供给你一些实习岗位。
 如何打破 “出身院校” 魔咒?
 
我们的成长并非只取决于大学的教育,也并非终结于大学。在非名校的大学生群体中,总有一部分人,正在通过努力,改变“出身”。
 
出国读研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逆袭海外名校也不是没有可能。不少双非同学想摆脱“双非院校学生”的背景,又考虑到双非院校保研机会也并不多,考研压力非常大,所以决定出国深造。有了这个目标以后, 同学们就可以开始准备啦——用丰富科研、学术交流、实习等经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用课业之外的空余时间里做过的科研,补上出身院校的短板。
 
无论是来自 985、211 高校的学生,还是来自普通院校的学生,其中有不少人都对升学有着强烈的渴望与自驱力,甚至有的同学早早地就计划要出国留学读研。
他们出国留学的动力,一部分来源于自身考虑:
 
1. 提升个人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
2. 国外研究生学制短,“投资回报率”高
3. 接受更优质的教育,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
4. 开拓眼界,去体验新事物与不同的文化环境
5. 海外就业移民或拥有一段海外的学习、工作的经历
6. 未来落户便利
 
另一部分原因则来源于外部环境,比如现如今的就业形式严峻、国内考研竞争激烈、经济环境不景气、部分岗位缩招等。
 
所以,出身院校非名校,并不是一辈子的事情。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去到了什么样的平台,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好好利用周围的环境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社会是凭实力说话的社会,我们最大的标签是实力而不是所谓的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