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硕士434名词解释考点之比较优势理论!如果你报考国际商务硕士一般会考到名词解释,比如“比较优势理论”,什么是比较优势理论?想知道这个答案的,来看高顿考研的整理,希望能帮助您!
国际商务硕士434名词解释考点:比较优势
  一、名词解释“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指以各国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为基础进行国际专业化分工,并通过自由贸易获得利益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其《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相对较大的那种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相对较小的那种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该理论可以概括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的含义及局限
  答:
  (1)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而这些有很多与现实不符。比较优势的理论前提有:
  ①模型假设一个简单世界,其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而现实世界中存在许多国家和多种商品。
  ②模型假设两国之间不存在运输费用。
  ③模型假设不同国家之间的资源价格没有差异,不涉及汇率,简单地假设可可与大米按1:1比例交换。
  ④模型假设资源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地流动,从一种商品的生产转到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但现实世界中并非总是如此。
  ⑤模型假设不变的规模报酬率,即加纳或韩国分工生产1吨可可或大米需要投入的资源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但现实世界中专业分工存在递减或递增的规模报酬率,即当一国分工生产某商品时,生产一单位商品需要投入的资源数量可能递增或递减。
  ⑥模型假设各国有一个固定的资源存量,自由贸易并不改变一国利用资源的效率,这种静态假设不考虑一国资源存量的动态变化,也不考虑一国通过自由贸易产生的利用资源效率的变化。
  ⑦模型假设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没有影响。
  以上就是【国际商务硕士434名词解释考点:比较优势理论】内容的全部介绍了,感兴趣的考生还可以来高顿考研频道逛逛!这里有各个多院校招生信息、专业排名、考研动态以供参考,学姐还准备了初试、复试、调剂阶段超多量的书籍、练习册、试卷、模板哦,都是考研考生需要的急需资料。
  (悄悄告诉大家点击下方图片就可以免费获得研考备考资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