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师范大学725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2023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已经发布,各位同学注意及时关注相关信息。
高顿考研为大家整理了湖北师范大学725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2023年硕士研究生自命题考试大纲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湖北师范大学自命题考试科目考试大纲
	(科目名称:教育学基础理论综合科目代码:725)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一、考查目标
	1.要求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要求能够运用所学的教育学原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教育理论问题与教育实践问题。
	3.要求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教育学原理150分、中外教育史80分、教育心理学7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辨析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4.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四)主要参考书目
	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三、考查范围
	(一)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3.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4.教育概念的界定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2.教育的社会功能
	(五)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2.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3.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
	(六)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概述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3.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1.课程概述
	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主要课程理论流派及其主张
	2.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
	3.课程改革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八)教学(上)
	1.教学概述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2.教学过程
	3.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1.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2.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3.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的种类;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十)德育
	1.德育概述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2.德育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3.德育原则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4.德育途径与方法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途径。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等方法的涵义和要求。
	(十一)美育
	1.美育的概念
	2.美育的价值
	3.美育的任务及内容
	4.美育的实施
	(十二)体育
	1.学校体育概述
	2.学校体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3.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规律
	4.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十三)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2.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十四)班主任
	1.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与任务;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2.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
	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组织学生的劳动;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行;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十五)教师
	1.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的劳动。
	2.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3.教师职业的角色扮演
	4.教师的素养
	5.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的紧迫性;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十六)学校管理
	1.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概念;学校管理的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
	2.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目标;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3.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
	4.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第二部分中外教育史
	一、考查目标
	1.掌握中外教育思想和制度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重要的教育思想家、重要的教育制度和重大的教育事件,理解教育历史发展的线索。
	2.了解中国和外国教育史的基本文献,认真阅读和理解国外名著。
	3.能运用历史方法和知识分析教育现象。
	4.通过中国和外国历史上教育人物矢志探索教育的精神,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教育学原理150分、中外教育史80分、教育心理学7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辨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四)主要参考书目
	1.《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外国教育史教程》(第三版),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三、考查范围
	(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中国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的产生;夏、商的学校教育。
	2.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
	西周的“学在官府”;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官学的衰弱与私学的兴起;养士与稷下学宫。
	3.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作用;论“有教无类”;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内容;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论教学原则与方法;论教师。
	4.孟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作用;论教育目的;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5.荀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作用;论教育目的与内容;教学思想;论教师。
	6.《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大学》中的教育思想;《中庸》中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7.墨家、道家和法家的教育思想
	墨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1.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
	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作用和影响。
	2.汉代教育制度和察举选士制度
	汉代的教育体制;汉代的官学;汉代的私学;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
	3.董仲舒、王充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王充的教育思想。
	4.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观;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5.隋唐的文教政策和科举制度
	隋唐的文教政策;科举制度的实施、作用和影响。
	6.隋唐的教育制度
	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官学的各项制度;中外教育交流。
	7.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三)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960——1368)
	1.宋代的文教政策和科举制度
	宋代的文教政策;宋代科举制度的强化;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的健全化。
	2.宋代的官学教育
	北宋的三次兴学;宋代的教育制度。
	3.宋代的书院制度
	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宋初的著名书院;南宋书院的复兴;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
	4.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小学和大学的教育阶段与教育内容;论教学和读书方法;论教师与教学。
	5.辽金元的教育
	辽金的教育;元代的文教政策;元代的教育制度。
	(四)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和科举制度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文教政策;明清的科举制度;八股文取士。
	2.明清的官学和书院
	中央官学;地方官学;明清的书院。
	3.蒙学和蒙养教材
	蒙学的办学;蒙学的教学;蒙养教材。
	4.王阳明的教育思想
	"致良知"的教育目的;论教育教学原则;儿童教育论。
	5.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论性与习;论学与思;论理与欲;论知与行;论教与学。
	6.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关于教育的作用;"实学"的教育内容;"习行"的教学方法。
	(五)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1.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教会学校的兴办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教会学校的兴办;教会学校的教学。
	2.中国教育变革的萌动
	晚清教育的空疏腐朽;龚自珍的反思和变革主张;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太平天国对旧教育的冲击;洪仁玕学习西方的教育主张。
	3.近代教育的创办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方针
	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办;留学教育的创办;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4.维新运动与教育改革
	变法改革浪潮的兴起;书院的改革;新式大、中、小学的出现和专业教育的扩展;康有为的教育改革思想;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严复的教育改革思想。
	5.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清政府恢复“新政”及壬寅-癸卯学制的制定;科举制度的废除;近代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和教育宗旨的制订。
	(六)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教育。
	1.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和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活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的教育改革;壬子癸丑学制;袁世凯政府在教育领域的倒行逆施。
	2.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和1922年学制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教育团体;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改革教学的试验活动;1922年学制。
	3.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关于完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对北京大学的改革;论教育独立。
	4.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教育观;早期共产主义者的教育活动;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的提出;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教育;收回教育权运动。
	(七)国名党统治时期的教育
	1.李大钊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及作用;论新的民主主义工农教育;论青年教育。
	2.乡村教育运动与教学改革实验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农村改进试验区;陶行知主办的乡村师范和山海工学团;中华平民教育总会(晏阳初)的河北定县开展乡村教育实验;梁漱溟在山东邹平开展“乡农教育”实验。
	3.杨贤江与《新教育大纲》
	论教育的本质;论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4.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论生活教育;论普及教育;论民主教育;论儿童教育。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论职业教育。
	陈鹤琴的儿童教育思想
	论“活教育”;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论家庭教育;论幼稚园教育。
	(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教育
	1.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任务
	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概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教育方针和任务;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任务;解放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教育方针和任务;徐特立对革命根据地教育的贡献。
	2.革命根据地
	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
	3.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紧密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新型的教育体制;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政治活动的紧密结合;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教学制度和方式的改革。
	(九)古希腊教育
	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学园;学习即回忆;《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
	(十)古罗马教育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的教育思想;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十一)西欧中世纪教育
	1.基督教教育
	2.世俗教育
	骑士教育;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中世纪大学。
	(十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十三)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马丁·路德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十四)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1.英国教育的发展
	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1944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
	2.法国教育的发展
	启蒙运动时期国民教育设想;《费里教育法》;1959年《教育改革法》。
	3.德国教育的发展
	国民教育的兴起;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4.美国教育的发展
	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国防教育法》;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5.日本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20世纪70-80年代的教育改革。
	(十五)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1.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
	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绅士教育。
	3.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
	4.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目的;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
	5.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
	6.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幼儿园;恩物;作业。
	7.斯宾塞论教育
	生活准备说;课程论
	8.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9.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历程;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
	梭利的教育思想。
	10.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课程与教材;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
	11.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新行为主义教育;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12.苏联教育思想
	凯洛夫教育学体系;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
	一、考查目标
	1.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教育工作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2.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理论,分析、说明和解释相关教育现象,解决相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教育学原理150分、中外教育史80分、教育心理学7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2.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辨析题或案例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论述题:1小题,共16分。
	(四)主要参考书目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3版),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
	三、考查范围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二)学生心理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基本发展观;认知发展的阶段;心理发展的因素;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2.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3.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4.个体的智力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5.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学习风格的含义;学习风格的维度;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6.社会文化背景与性别差异
	社会文化背景差异;性别差异
	(三)学习及其理论
	1.学习心理导论
	学习及其分类;学习与脑
	2.行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联结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3.认知学习理论
	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
	4.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生成学习理论;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支架式教学;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四)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概述
	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的分类
	2.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归因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五)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知识含义及其含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知识学习的基本机制
	2.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过程;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概念的学习
	3.错误概念的转变
	错误概念及其性质;概念转变及其过程;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件;为概念转变而教
	4.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及其分类;迁移理论;为迁移而教
	(六)技能的学习
	1.技能的概述
	技能及其特点和作用;技能与知识及习惯的关系;技能的分类
	2.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结构、特点与种类;动作技能的形成;动作技能的培养
	3.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关系;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心智技能的培养
	(七)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1.问题与问题解决
	问题及其分类;问题解决的界定
	2.问题解决的过程
	问题解决的模式;一般问题的解决过程;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3.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解决能力的训练
	4.创造性思维
	创造力的含义;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过程;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八)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1.学习策略的概述
	学习策略的界定;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的学习
	2.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的含义;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3.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元认知的结构;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4.学习策略的促进
	学习策略促进的原则;常见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促进的方法
	(九)品德的形成
	1.品德心理概述
	品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2.道德发展
	道德认知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行为的发展
	3.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品德的内化过程;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品德培养的方法
	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
	(十)教学设计
	1.设置教学目标
	设置教学目标的意义;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的设计
	2.选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含义;直接教学;探究学习;基于问题学习;合作学习;个别化教学
	3.设置教学情境
	课堂空间;教学组织;教学媒体
	(十一)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课堂管理的阶段性
	2.课堂管理过程
	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
	3.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行为矫正原则;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十二)学习评定
	1.学习评定概述
	学习评定的相关概念;学习评定的重要性;学习评定的方法;教育决策与学习评定;良好评定的指标
	2.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的类型;标注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
	3.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与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区别;设计测验前的计划;教师自编测验的具体形式;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学习理论的启示
	4.真实性评定与评定结果报告
	证实性评定;评定结果的报告方式
	(十三)教师心理
	1.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教师的角色概述;教师的专业品质;教师的角色特征;教师的个性品质
	2.师生互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影响;师生的相互作用
	3.教师的成长与培养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成长与培养的途径
	文章来源:湖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