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控制基金备考中的四类不良情绪
2025年基金从业考试已经过了3月、6月两场,剩下9月最后一场,很多小伙伴都想抓住今年最后机会上岸。但越临近考试,越容易被各种情绪缠上——比如焦虑没复习完、学不会就想放弃、熬夜学到累垮,甚至想着走捷径。这些情绪要是不调整,很可能影响复习状态。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备考中最常见的四类不良情绪,以及怎么把它们“掰回正轨”。

1. 焦躁不安:别盯着“没做的”,先看“做到的”

临近考试越想越慌,总觉得知识点没看完、做题错得多,其实焦虑正常,但别被它带偏。比如每天晚上花10分钟列“今日完成清单”:“背了20条基金职业道德条款”“做对了15道基础知识题”“搞懂了基金定投计算方法”——看着这些“成果”,你会发现自己其实没那么“差”。或者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比如今天就攻“基金销售适用性原则”这一节,完成了就打个勾,慢慢就有了“掌控感”,焦虑自然就少了。

2. 自暴自弃:学不会不是“你不行”,是方法没找对

花了时间还没效果,很容易灰心,甚至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其实不是你能力问题,是方法错了。比如学“基金估值”总算错,就把公式写在便利贴贴书桌前,每天读一遍;学“私募基金融资”记混条款,用“关键词法”圈出“合格投资者”的“300万金融资产”“50万年收入”重点记;要是实在学不进去,先停1小时出去走两步,回来再学,总比硬扛着“摆烂”强。

3. 沉溺学习:熬夜不是“努力”,是“耗自己”

有些小伙伴怕时间不够,天天熬夜到12点,结果第二天脑子昏沉,看书像看天书。备考要刻苦,但不是“熬时间”。比如每天固定学6-8小时:上午学基础知识(脑子清醒适合记概念),下午学法规(适合背条款),晚上做真题(检验效果)。中间每小时休息10分钟,睡前1小时别碰手机,看错题本就行,保证睡够7小时——第二天精神好,学1小时比熬夜学3小时管用。

4. 投机取巧:别信“裸考能过”,脚踏实地才是稳

总有人觉得考试简单,想着靠“蒙题技巧”“押题”过,但实际上考试考的是基本功。比如“基金份额登记机构职责”“私募募集要求”这些知识点,不认真背根本做不对。做题技巧能“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每天踏踏实实地看教材、做真题,比找“捷径”靠谱多了。
其实备考基金从业,情绪波动很正常,关键是要会“调整”。焦躁了就数“完成的事”,放弃了就换方法,熬夜了就补觉,想走捷径了就想想“稳比快重要”。最后想说,9月考试没那么可怕,只要心态摆正,一步一步来,肯定能过。要是还有不懂的,也可以多看看专业备考资料,帮你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