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春以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持续偏少,加之大风天气频繁,土壤失墒较快,华北、西北、黄淮、江汉大部、东北地区西部及南方部分丘陵山区发生了严重的春旱。由于干旱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程度重,又发生在夏季粮油主产区、夏粮产量形成和春播的关键时期,不仅给夏粮生产和春耕春播造成了严重影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十分困难,而且给正在展开的“三夏”生产构成较大威胁。为此,各级农业、水利部门要充分认识旱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紧急行动起来,全力做好抗旱保“三夏”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对抗旱保“三夏”工作的领导
  “三夏”是一年农业生产中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搞好当前夏管、夏收、夏种工作,不仅直接影响到今年夏季粮油收成,而且关系到全年农业丰收和结构调整,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各地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坚决克服侥幸麻痹、畏难厌战等消极情绪,牢固树立抗大旱和长期抗旱的思想,把抗旱保“三夏”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各级农业、水利部门要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抗旱*9线,切实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抗旱保“三夏”中的实际问题。
  二、广辟水源,合理调度,全力以赴抗旱保“三夏”
  旱区各地要紧急发动广大群众,积极筹措资金,做好灌区的维修、配套和改造,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打井、开渠、修塘坝、截潜流等措施,开动一切抗旱设施,尽量多引、多提、多蓄,千方百计广辟抗旱水源,努力扩大抗旱灌溉面积。
  抗旱保“三夏”工作要突出重点,科学调度,把有限的水资源优先用于保人畜饮水、保小麦灌浆、保口粮田、保种子田、保高效作物上。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耐旱品种、坐水种、抗旱剂、秸秆还田、耙耱保墒、机械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努力提高抗旱经济效益。
  三、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精心组织“三夏”工作
  各地要针对今年“三夏”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及早安排部署夏管、夏收、夏种工作。
  黄淮、华北和西北地区要充分利用小麦灌浆的最后时机,继续加强以提高小麦千粒重、抗倒伏、防干热风为重点的后期田间管理,把干旱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各级农机部门要协同公安、交通等部门,精心组织好小麦联合收割跨区作业工作,加强供需协调、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农机检修和维护秩序等服务,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快收快打,精收细打,减少收获中的损失。各地要继续抓好田间秸秆禁烧和秸秆还田工作,本着统一安排、综合利用、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政策引导、经济扶持、行政执法等多种措施,杜绝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现象发生。
  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夏种有利时机,面向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夏种作物生产结构。不仅要立足抗旱种足、种满,积极扩大夏播面积,为秋熟丰收奠定基础,而且要种好、种出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协同有关部门,切实加强政策指导、信息引导、技术推广、产销衔接等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好农民在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缺信息、缺品种、缺技术、缺资金等实际困难,帮助农民开拓市场,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做好优质品种种子的调剂和供应工作,大力推广优质晚稻、特用玉米、优质花生等品种以及配套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要特别注意防止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进一步加大耕地保护力度,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挖鱼塘、种果树,更不得搞永久性建筑。针对今年夏粮减产,早稻和春播粮食面积减少的实际情况,各地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引导农民抓好夏播粮食生产,避免粮食生产出现大起大落。
  四、转变作风,搞好服务,确保“三夏”生产顺利展开
  各级农业、水利部门要紧紧围绕抗旱保“三夏”工作,切实转变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明确责任,通力协作,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抓紧落实政策、资金、物资和技术等措施,主动搞好各项服务,大力支援灾区抗旱保“三夏”。
  水利部门要加强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用好有限的水资源,努力为群众提供各种优质抗旱服务。各级抗旱服务组织要深入田间地头,做好流动浇地、设备维修、配套服务和抗旱技术指导。当务之急,要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旱区拉水送水,解决严重受旱地区群众的生活用水困难。农业部门要加强对“三夏”生产的具体指导和技术推广,做好种子调剂和供应工作,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测报和防治工作,冀、鲁、豫、津等重点蝗区务必增加投入,强化应急防治措施,确保不起飞、不成灾。要认真做好救灾减灾工作,因地制宜组织灾区群众搞好生产自救,尽快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