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模式 国有股比例减持新模式来源:作者:日期:2007-11-28字号[ 大 中 小 ] 武钢模式优于TCL模式  从实质上来说,武钢股份和TCL通讯所采取的做法都是在重组背景下国有股或法人股减持的一个新模式,而武钢的“比例减持”则开创了证券市场的先河。  首先我们来看看TCL集团的做法。集团公司先是通过一系列股权转让,将TCL通讯的非流通股全部收入囊下,然后再进行与流通股股东换股的方式把TCL通讯变成自己的全资子公司,随后即予以注销,TCL通讯因此将退市,而与此同时通过集团的首发,TCL通讯原流通股股东获得的集团股票与IPO发行的公众股一同上市。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经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转让、合并后,集团公司完成了吸收合并上市的目的,而TCL通讯原有的5962万国有股和4702万法人股也因此而被注销。  而武钢股份此次的做法就显得简单的多。公司通过定向增发国有股和向社会公众公募相结合的方式募集资金收购集团公司资产,从而也达到了集团公司整体上市的目的。按照90亿元的筹资额度计算,增发后公司净资产将达到3.2元左右。由于此次采取了同股同价的原则,因此其增值部分不再和以前一样仅仅是通过流通股增发溢价实现的,这在客观上保障了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与此同时虽然定向增发国有股的数目仍然是公募流通股的1.5倍,但在经过此次增发后武钢股份总股本将扩大80%,达到450857万股,流通盘将扩大208%,达到118400万股,国有股占总股本的比例将由原来的84.69%下降到了73.74%。不难看出,武钢模式并没有单纯追求国有股数量上的减少,而是在比例上大做文章,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股东和流通股股东实现了双赢。  对比TCL通讯和武钢股份的方案,我们不难看出武钢模式的优势所在。首先,由于不涉及IPO,上市公司重组成本大为降低;其次,在方案的公平性上,后者也明显优于前者。按照武钢股份目前股本结构和成本计算,如果按照4.5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12亿国有股、8亿流通股后,公司每股净资产将达到3.2元左右,而国有股平均成本也将上升到2.83元左右,幅度高达66%,这为其今后国有股进一步减持铺平了道路,同时因为在一次增发中采取了同股同价的原则,*5限度地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再次,虽然两者的方案均对原有的国有股或法人股进行了一定的减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TCL集团的整体上市,其原有15.9亿非流通股又将成为现实问题,虽然所占比例会因为IPO价格不同而有所差异,但相比武钢股份比例实实在在的国有股比例下降,明显后者更具有创意。  “比例减持”应该成为市场未来的方向  虽然还不能马上断言在国有股减持上武钢模式是成功的,但至少市场表现出了它欢迎的一面。近几年对国有股直接或间接减持的案例有很多,比如申能股份的回购模式:99年10月,申能通过公司自有资金25.1亿元,按照净资产价格回购并注销了10亿股国有股,占当时公司总股本的37.98%,在经历了这次“减持”国有股后,申能股份步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因此不难看出只要坚持三公原则,任何以解决国有股减持为目的的方案都会受到市场的关注和欢迎。  根据目前现实情况来看,武钢模式和TCL模式正被一些有着相似优势的公司所效仿,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些更为新颖的金融创新还将出现,原来单纯意义上的国有股数量减持正被比例减持所代替。通过定向增发或者缩股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挤压当年因为流通股发行溢价所造成的成本差异,另一方面也缩小了国有股在总股本中的比例,为今后逐步退出做好准备,这同时对于缓解上市公司的资金压力,改善财务状况,鼓励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流动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