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的战略与结构来源:作者:日期:2007-11-28字号[ 大 中 小 ]   「ICXO.com编者按」 武钢的战略与结构  1.战略:从专业化到多元化1992年,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从总体战略角度看是一个专业化企业:非钢铁生产收人仅占企业全部收人的4.7%。但从企业生产组织角度来看,武钢却是一个非专业化生产企业。当时,武钢有职12.3万人,其中:直接从事钢铁生产(除矿山外)职工仅为2.79万人,占总数的22.7%;非钢铁生产职工从事的工作主要有:(1)社区服务范围内的工作,例如厂区、家属区的保安、交通管理、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2)企业内部的生产生活服务工作。例如,武钢的机械制造系统有职工1万人,固定资产2亿元,其铸造和热处理能力位居中南地区*9名。但由于仅为武钢自身提供产品,设备利用率很低,机修总厂平均轮班系数仅为1.2,远远低于标准轮班水平。  1992年,武钢开始了“精干主体、分离辅助”的企业改革实践。其主要做法是:(1)对钢铁生产主体厂及能源、交通运输单位推行了“集中一贯”管理;(2)对生产生活服务单位进行剥离与重组;(3)对内部的事业性单位实行经费包干,在完成内部规定的工作外,可以对外经营。  这项改革实质上是武钢的公司战略开始从专业化转向多元化。这种战略转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1992一98年上半年,武钢的多元化战略是自发形成的,“分离辅助”的目的是“精干主体”,提高钢铁生产率,发展武钢的钢铁产业;(2)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武钢的多元化战略进人“自觉”阶段,其目的是通过非钢产业的发展来增强集团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  武钢多元化经营的“自发”阶段是很有成效的,陆续将16个非钢铁生产的辅助单位从钢铁生产主体中分离出来,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行业经营的内在要求,进行生产要素重组,通过实行承包经营或资产经营责任制形式,推动了公司从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的转变。1997年,武钢实现销售收人16O.78亿元,钢产量达到608.79万吨,在全世界大型钢铁企业中排名第29位,创历史*6水平。武钢非铁产业从业人员6万多人,固定资产重估价值为5O亿元,全年实现销售收人40.30亿元(合外销13.66亿元),占公司销售收人总额的25.O7%。  武钢多元化经营的“自觉”阶段刚起步一年多,其成效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值得提及的是,武钢根据战略的转变,同时进行了组织结构的变革,这是多元化经营成功的众多关键因素之一。  2.结构:从工厂制到母子公司体制“组织结构服从企业战略”——这是美国著名学者钱德勒在其成名作《战略与结构》(1962)一书中,向人们揭示的企业成长的一个基本且至关重要的原则。其含义是:某项企业战略的实施必须有与其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来支持,企业战略的转变必须会引起其组织结构的变革,新的企业战略在原有的组织结构框架中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作为企业成长的一项基本原则,钱德勒关于美国企业的研究结论同样适用中国企业。  武钢在执行了五年多的“自发”多元化战略之后,于1998年下半年开始进人到“自觉”多元化战略实施阶段,同时相应地将原有的组织结构——工厂制逐步向适应多元化战略的母子公司体制转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1998年6月21日,武钢召开了《子公司改制动员大会》。武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在大会讲话中指出:“近几年来,我们进行了”主辅分离“,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多项改革,这些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分离单位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集团公司与分离单位的责、权、利划分不够规范,影响了分离单位的发展”:“钢铁产业竞争激烈,而非钢产业却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潜力,武钢也具有发展非钢产业的资源优势、装备优势和人才优势”:“必须通过改制,将分离单位发展成为‘四有’的法人实体,给子公司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发挥子公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挖掘存量资产潜力,同时,为下一步吸引新的投资创造条件,加快子公司发展,使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从而增强集团的整体实力”。  为此,武钢本着“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平稳过队、逐步到位”的基本原则,分五块稳步推进组织结构变革:(1)分离单位的改制;(2)母公司机关机构的改革;(3)主体厂的改制;(4)事业单位费用包干;(5)母公司的改革。关于分离单位的改制,武钢制定了《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管理通则》,并进入了实施阶段,武汉钢铁集团粉末冶金有限责任公司已于1998年6月正式成立。到1998年11月,《武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公布,集团公司机关单位由36个减少到22个,人员由5140人减至930人。其进展颇为顺利。  但是,组织结构的变革与调整仅是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成功的因素之一(显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想使武钢集团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全面成功,武钢还应该同时重视其它因素的作用,例如外部资源的利用、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以及企业文化的重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