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选择对报表影响的案例分析来源:作者:日期:2009-08-25字号[ 大 中 小 ]   一、会计政策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目前,我国会计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强制性会计政策;另一类是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强制性会计政策是国家在相关法规中明确规定,由企业必须遵守执行、无权变更的内容。如会计期间的划分、会计年度的起止日、记账方法、记账本位币、会计要素划分及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报告的构成、格式、编报期限等。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包括: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借款费用的处理等。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会计报表。  (一)企业政策选择对会计报表项目的影响  以存货计价方法为例,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直接影响期末存货价值和销售成本的计算,进而对企业的利润等产生影响。  例1:某材料期初库存100公斤,每公斤10元,10日购入50公斤,单价12元,价税款以银行存款支付,20日出售100公斤,每公斤售价为15元,收到价税款已存入银行(增值税税率为17%)。  1、先进先出法:  分析:购人材料支付600元,增值税的进项税额102元;出售材料获得的收入1500元,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为255元。销售材料的成本为1OO×1O=1000(元),期末库存材料的成本为600元。  会计报表:货币资金:1053元;存货:600元;应交税费:153元(100×15×17%-12×50×17%)。营业成本:1000元;营业收入1500元,形成利润500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755元(1500+255)。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702元(600+102)。  2、加权平均法:  分析:购入材料支付600元,增值税的进项税额102元;出售材料获得的收入1500元,增值税的销项税额为255元。材料的单位成本=(1000+600)/150=10.67(元);销售材料的成本=10.67×100=1067(元);期末库存材料的成本=1600-1067=533(元)。  会计报表:货币资金:1053元;存货:533元;应交税费:153元。营业成本:1067元;营业收入:1500元,形成利润433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1755元。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702元。  比较:因选用的会计政策不同,对利润的影响额为67元。  同样,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成本计量模式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利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以成本计量的,既要计提折旧,还要计提减值准备,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不需计提折旧,也不需计提减值准备。  例2:甲企业为从事房地产经营开发的企业。2007年8月,与乙公司签订了租赁协议,约定将甲公司开发的一栋精装修的写字楼于开发完成的同时开始租赁给乙公司使用,租赁期为10年。当年10月1日,该写字楼开发完成并开始起租,写字楼造价为9000万元。2007年12月31日,该写字楼的公允价值为9200万元(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2007年10月1日,甲公司开发完成写字楼并出租:  借: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90000000   贷:生产成本 90000000  2007年12月31日,按照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0000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000000  会计报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增加9200万元,“生产成本”项目减少200万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增加200万元(利润总额增加200万元)。  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假设2007年计提折旧20万元,未发生减值):  2007年10月1日的处理同上。  2007年12月31日:  借:其他业务成本 200000   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200000  会计报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8980万元(9000-20);“营业成本”项目:20万元(利润总额减少20万元)。  比较分析:在房地产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比采用成本计量多形成220万元的利润。  (二)会计政策的披露  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所采用的重要的会计政策,不具有重要性的会计政策可以不予披露。企业应当披露的重要会计政策包括:1、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4、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企业取得的固定资产初始成本是以购买价款还是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进行计量);5、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企业为取得生物资产而产生的借款费用应当予以资本化还是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6、无形资产的确认;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8、收入的确认(是指收入确认时所采用的会计方法);9、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10、借款费用的处理;11、合并政策;12、其他重要会计政策。为避免企业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来调节利润,会计准则规定: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除非满足以下条件:一是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二是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发生会计政策的变更时,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即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  二、会计估计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不同的会计估计也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从而对会计报表形成影响。  例:某企业购入价值20000元的管理用设备,预计使用期5年,无残值。税法允许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定各年未抵扣折旧前会计利润均为50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所得税率为25%。  1、直线法:  *9年:因企业在会计上和税法上均采用直线法,所以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500000-20000/5=496000(元),应交所得税=496000×25%=124000(元);而且计税基础和账面价值相同,均为16000元,也没形成暂时性差异(即无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那么所得税费用也是124000元(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  分析:在直线法下,计提的折旧为4000元,所得税费用为124000元,从而形成的净利润为372000元(500000-4000-124000),交纳所得税124000元。  结论:会计报表有关项目:“固定资产”项目:16000元,“应交税费”项目124000元,“管理费用”项目:4000元,“所得税费用”项目:124000元,“利润总额”项目:496000元,“净利润”项目:372000元。  2.双倍余额递减法:  *9年:计提的折旧=20000×0.4=8000(元);应纳税所得额=500000-4000=496000(元)(因为税法只允许扣减4000元)。应交所得税=496000×25%=124000(元);计税基础=20000-4000=16000(元);账面价值=20000-8000=12000(元)。  因为计税基础>账面价值,从而形成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16000-12000)×25%=1000(元)。所得税费用=124000-1000=-123000(元)。  分析: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计提的折旧为8000元,当期所得税费用为123000元,形成的净利润为500000-8000-123000=369000(元),交纳所得税124000元。  结论:“固定资产”项目:12000元,“应交税费”项目:124000元,“递延所得税资产”项目:1000元,“管理费用”项目:8000元,“利润总额”项目:492000元,“所得税费用”项目:123000元,“净利润”项目:369000元。  比较:折旧方法不同,会造成年折旧额的提取不同,计入产品成本或当期损益的折旧费用不同,从而影响利润额。在双倍余额递减法下形成的净利润比在直线法下形成的净利润少3000元。无论采用的折旧年限是多少,折旧方法是哪种,当每年的获利水平相同时,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应交纳的所得税总额是相等的,交纳的所得税也是相等的。  以上可以看出会计政策、估计的选择对利润等会产生影响,这就需要企业必须在对国家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一套企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选择的制度程序,保证其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选择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