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企业增值税纳税评估案例分析来源:中国税网作者:日期:2009-08-12字号[ 大 中 小 ]   一、内容提要  (一)邢台某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制造冷轧带钢、特种带钢、高频焊条,为黑色金属压延加工行业。税种主要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在地税缴纳。注册资本为625万元人民币,2007年1-6月实现销售收入3361万元,实现增值税71万元,税负为2.11%。  (二)工作简介  2007年9月初,在对当地冷轧带钢行业进行重点税源税收分析时发现,当地黑色金属压延加工行业的企业——邢台×××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6月增值税税负异常,明显低于本区域同类行业平均增值税税负,存在申报不实嫌疑。于是,桥东区国税局将该公司列为纳税评估对象,成立纳税评估小组,通过采集相关指标数据、审核评析、约谈举证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对其2007年1-6月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情况进行重点评估。  (三)主要成效和影响  通过采集相关指标数据、审核评析、约谈举证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印证了疑点,邢台×××有限公司自查补缴增值税2.53万元,加收滞纳金1154元。  二、案例介绍  (一)分析选案  1、选案背景  2007年9月初,桥东区国税局在对所属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税收分析时发现,当地冷轧带钢行业的企业——邢台XX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6月增值税税负异常,明显低于本区域同类行业平均增值税税负,存在申报不实嫌疑。于是,桥东区国税局将该公司列为纳税评估对象,对该企业2007年1-6月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重点评估。  2、采集数据  9月初,评估人员主要从以下途径采集了实施纳税评估所需要的信息:  “一户式”存储的纳税人各类纳税信息:税务登记,各项核定、认定审批事项,申报纳税资料,企业成本核算表、财务会计报表等信息。(见附表)  税收管理员通过日常管理所掌握的纳税人生产经营实际情况:企业组织结构情况、生产经营规模、货物购销市场和购销方式、成本、费用、毛利水平、能耗、物耗情况、企业的纳税信誉等各类与税收相关的数据信息等。  (1)主要生产产品:0.4*55光亮钢带、包芯线钢带、波纹管钢带  (2)主要生产方式:自制,有少许的受托加工业务  (3)主要营销方式:企业自找客户  (4)主要生产和辅助设备:酸洗生产线、轧机、退火炉  (5)主要原材料:225*2.5-225*3.9热轧带钢  (6)主要外购辅件:轴承、轧辊  (7)主要能源:电、盐酸、油、煤炭  第三方信息(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产业和行业的相关指标数据等):2006年度压延加工行业增值税平均税负为3%。  3、相关指标比对分析  评估人员根据采集到的信息,对该公司生产经营、财务核算及申报纳税等相关情况进行案头分析:  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相比:该公司2007年1-6月实现增值税71万元,税负率2.11%,该企业增值税税负低于同行业增值税平均税负0.9个百分点。  销售毛利率变动、税负率变动和存货变动周转配比情况:2007年存货期末比期初减少20万元,2006年存货期末比期初增加23万元;而税负率2007年2.1%,2006年1.6%。税收负担率变动0.5个百分点,与同行业相比相差较大;该单位2006年毛利率为4.1%,2007年毛利率为2.9%,毛利率下降1.2个百分点,2007年和2006年销售毛利率、税负率增减变动明显不配比。对于机械加工行业来说,在2%-4%之间几乎没有利润可言,不是销售价格低就是销售成本过高造成的,涉税方面可能存在漏记收入或是虚增成本虚抵进项税金的可能;存货周转率1.48,周转天数243天,周转周期较长。2006年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为96%,而2007年比例为75%,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较大。  销售成本变动与销售额变动配比情况:销售收入增减率为38%,销售成本增减率为41%,两项指标同步增长。但销售成本的加权平均价与库存成本的加权平均价震荡式波动,销售成本增减率高于销售收入增减率3个百分点。  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实际进项税额相比对:通过测算,该企业2007年度1月至6月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数+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帐款较期初减少额)×17%+本期运费支出数×7%=(-20+3347+18)×17%+57×7%=572万元,与实际进项税额621万元相比,相差49万元,实际进项税额超过进项税金控制数49万元,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金的可能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4、分析及筛选、疑点列举  根据审核分析,经验判断,评估人员发现了以下几个疑点:  根据一户式存储中企业报送的成本核算单中的数据:投入产出比=当期原材料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使用量=100:83,其中有形损耗13%,无形损耗4%,有形损耗2007年1月至6月1383.2吨,可能存在下脚料及废料存在已销售未入帐的行为。  煤炭、电费:大部分为生产用电费用,电费占生产成本的30%,可能存在虚抵电费、煤炭的进项税金。  预收账款年初数与期末数差异较大,并且4、5、6月基本保持在243万元,预收账款会影响存货的余额,期末存货的余额在2100万元,相比占用流动资产比为77%,可能存在发出货物而未记销售的行为,相对应的也未结转存货成本。  该单位有受托加工合同,但在存货项目当中并未列示受托加工材料一项,需对其如何核算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判断是否有自产产品以加工费形式出售,少计收入的行为。  待摊费用较大,2006、2007年变动也较大。可以具体询问一下其构成项目,摊销的期限,是否涉及多抵进项税额的情况。  (二)约谈举证  1、约谈缘由及约谈计划:通过对该单位分析,针对该单位指标上的疑点展开约谈。约谈法人代表,了解企业构成情况,生产经营等情况,对该单位的各方面的业务有初步的了解,便于进行对异常情况进一步的概括,便于有的放矢地约谈。对异常的指标对财务人员进行约谈,财务人员是否对异常指标有合理的解释,由于工业企业的会计素质较高,不能直白对某个数据进行约谈,可以采取迂回措施,可结合约谈不同部门(采购、销售、保管)的相关数据比对结合处理。若涉及到销售采购及保管部门可以进一步进行与相关部门约谈,重点应结合财务指标进行。  2、约谈手续  为了破解种种疑点,评估人员要求企业对评估初步确认的问题进行自查,作出合理的解释。随后,评估人员根据发现的疑点问题,拟定了详细的约谈提纲,发出《税务约谈通知书》,与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了约谈。  3、约谈底稿  约谈围绕案头分析发现的疑点逐一展开:  疑点一:公司增值税税负率为何偏低?  该单位是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行业属于机械压延加工,工艺较为简单,设备还是93年的设备,成本效率低下,日常维护费用较高,仅设备所耗费的料件轧辊及轴承每季度耗费16万元左右。另外,2006年、2007年钢材市场价格一直为上升趋势,原材料的采货成本较高。成品损耗率为10%-20%,损耗的有废钢、废钢丝、废带钢等,下脚料的处理一般以每吨1800元处理,但购进平均价却是3750元左右,造成废料多的原因主要是生产设备落后,以及人工的经验限制,造成损耗高于同行业的标准,上述原因造成毛利率较低,同样也造成税收负担率低于同行业税收负担率的标准。  疑点二:受托加工业务是如何处理的?是否有职工食堂,经营情况怎样?  关于受托加工业务,直接按合同价格开票作收入处理。职工食堂由个人承包,该单位并不为职工负担饭费,对于电费有用于职工食堂及职工宿舍的情况,但并未作进项税额转出。  疑点三:下脚料及废料销售的过程是怎样的?  经营业务中的发票及单据一般由采购部门及销售部门提供,财务部门只是对单下帐,对于保管部门出、入库的单据也是如此,每月盘点数据全部是由保管部门提供,财务并不监督执行;在成本核算中也是各个车间上报数据,由财务部门汇总。下脚料及废料销售完全是保管部门来经营。  疑点四:预收账款年初数与期末数差异较大是怎么回事?待摊费用的构成及摊销期限?  财务部门只是对单下帐,销售部门没有下单就没有开票,具体销售细节问题可以询问销售部门。待摊费用分摊的全部是轧辊轴承等易耗品,没有固定资产抵扣情况。  疑点五:进项税金控制额比实际进项税额高,增值税专用发票进项部分取得是否真实?  企业申明所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都是真实的,不能解释为何进项税金控制额比实际进项税额高。  (三)实地核实  对于不能排除的疑点以及企业解释不合理的疑点,评估小组到该公司进行了实地调查。评估人员查看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货物存放地点,并对企业销售实现的会计核算方法、内部结算过程进行详细询问,调取了该公司评估期间的进项抵扣税票和已开具的销项专用发票清单,对其购进货物与销售货物逐笔进行核对,调阅了该公司持续经营3年的核算和申报资料,纵向比对,梳理其生产经营和税收实现的基本特征,取得了加工行业的基本生产工艺和特点、投入产出比、销售利润率、主要生产设备平均日生产能力、主要生产成本和制造、销售、财务三项费用,以及单位增值能力等基础参考信息。  经过调查核实,该公司存的有关涉税问题浮出水面:  1、在核实的过程中发现销售部门的人员工资远高于其他部门的人员工资,销售部门的人员工资由基本工资及提成工资构成,提成工资按销售收入的1.5%来提取,通过对销售部门销售人员的提成工资推算,通过推算得出销售收入为3368万元,对照2007年1-6月企业帐簿上销售收入3361万元,差距有7万元左右出入。让企业会计人员对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的单据对比自查,结果由于2个业务员出差在外地一直未回来,未及时给财务部门报销售,造成少计收入71651.73元,少提销项税金12180.79元。  2、关于往来款:通过核查预收款明细账,发现有两家单位年初结转过来有36470.59元预收款,一直在2007年账面上趴着没有发生变化,进一步查看销售合同发现,合同显示交付货物期限应分别为2007年3月5月,通过询问销售人员,该笔销售业务已结清。共少计收入36470.59元,少计销项税金6200元。  3、针对下脚料问题,通过查看其他业务收入明细账,下脚料收入为2007年1月至6月1308.57吨,查看1月至6月成本核算单发生的损耗为1383.2吨,会计解释可能下脚料还有库存没有销售;对此核查人员要求过磅房提供1月至6月的下脚料出库磅单,发现1月至6月下脚料出库为1336.9吨,通过再次询问后,企业展开自查,由于保管部门设立自己的小金库,其中有28.33吨的废料销售给个人,对方未索要发票,也未向财务部门报记收入处理,未计提销项税金3500元。  4、通过对受托加工业务的审查,发现受托加工合同中受托加工单位提供85%的原材料,委托方提供15%的原材料及辅助材料。通过进一步核实,该企业提供原材料4吨,这已明显不符合受托加工的条件;另外开票给委托方每吨3800元,但当月该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每吨4100元,开票价格明显与自产产品销售价格不符。企业通过自查,是由于会计水平及对政策的理解偏差,不懂受托加工业务与自产业务的区别,造成在销售价格上并未按自产产品的市场价格来做收入处理,尽管此项业务不多,但造成少计销售收入17647元,少提销项税金3000元。  5、针对电费及燃料费用,通过实地核查,发现该单位有职工宿舍及职工食堂,职工食堂已承包给个人。职工宿舍冬天通过企业自有锅炉来供暖,购进的供暖用煤炭未作进项税额转出;职工宿舍电费应作转出而未作转出,会计人员误认为取得的煤炭、电费专用发票是合计数,不用进行分摊作为进项税额转出,通过企业积极自查分摊,有500元的电费、燃料费作进项税额转出。  (四)评估处理  经过评估,对邢台XXX有限责任公司销售收入不及时入帐,部分销售收入不入帐、多抵进项税金等疑点已证实,针对评估发现的问题,是因企业财务人员对相关政策理解不透彻,致使多抵扣进项税额500元,少申报销项税额24880元。企业按照进行了自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条、第三十六条的规定,补缴增值税25380元,加收滞纳金1154元,并按照规定对账务进行了调整。  三、评估建议  通过对该企业的评估,我们认为在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管理时注重四个结合。首先应注重内外结合,从统计、工商、地税等部门采集第三方信息,与综合征管软件中提取企业征管信息,内外结合进行比对分析,寻找评估工作的切入点。其次账实结合。在查阅会计账薄、了解经营概况的基础上,深入纳税人生产经营实地,调查采集物耗、能耗等基础信息,依据各项折旧、费用、利润,货物平均售价等基础指标,分析测算销售收入和增加值,测算实际纳税与应纳税额的差距,科学评判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再次纵横结合。调阅不同年度的会计核算和申报资料,梳理生产经营和税收实现的基本特征,对存货变动率、应收账款变动率、预付账款变动率、采购或销售成本变动率、单位能耗等关键指标进行系统分析,掌握生产经营的异常波动情况;同时,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收状况和纳税人个体纳税情况,在关键指标上加强与同类纳税人的横向比较,确定评估疑点,明确评估重点。最后谈检结合。对疑点较多、解释不清的纳税人,采取约谈举证与实地核查穿插进行的方式,及时排查企业物流、票流、资金流,掌握生产经营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要求企业自查,或下户实地调查,以掌握工作主动,确保工作效果。  对于我们自身来说,首先应提高税收管理员的财务知识,财务的核算报表是反映企业日常的经济行为,只有真正了解企业的日常经营状况,才能把握行业的经营规律,积累经验,并从税收分析中找出异常指标。尤其是工业企业,成本核算较为复杂,掌握财会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工作实践中*4是建立适合本行业的工作评估模型,参数,同时针对异常指标加强税收分析,税收分析是评估的初始阶段,选好对象能减少无效的评估,并减少工作的重复低效。  对于纳税人我们要积极宣传税法知识,加强对企业财务人员的会计和税收政策方面的培训,促使企业知法、守法,增强纳税人的纳税遵从度。辅导及加强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并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的财务税法知识水平:现在大部分工业企业的成本核算非常简单,只是简单的把入库的材料、制造费用归集分配,在产品、半成品有的并不核算,而是全部归集到产成品中,不设在产品、半成品科目,不能反映真实的成本,成本不实又会造成财务报表的失真,对于日常管理及评估数据的指标造成障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核查中发现财务部门几乎完全与保管、购销部门发生脱节,这样会使会计信息不准确,造成涉税方面的问题。  四、案例点评  我局在对所属重点税源企业进行税收分析时发现,邢台XXX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1-6月增值税税负异常,明显低于本区域同类行业平均增值税税负,于是对其经营情况等各项指标进行了案头分析,采用了企业税负与行业税负相比、销售毛利率变动、税负率变动和存货变动周转配比、进项税金控制额等指标,在案头分析阶段我们认为对于各指标的分析不能独立的进行,各指标往往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指标的变化可以影响一个或数个指标的连带的变化,如预收账款的绝对数与相关存货各项指标紧密联系,税负与企业毛利率收入变动率紧密相关一般都成正比例变化关系;受托加工业务与其他业务收入等。指标的综合运用对疑点的分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根据分析得出疑点,税务约谈要注意方式方法,既要态度良好又要解决问题。(1).约谈应对纳税人有良好的态度及心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纳税人,使约谈的气氛融洽,消除纳税人的戒备心理,(2).对约谈人的尽量围绕重点的异常指标谈论进行,使问题清楚透彻全面,引导企业避免左顾而言他。(3).针对异常指标可能出现的偷税行为,税收管理员可根据征管法及税法相应的法规条例,阐明利害关系,明确偷税的主观故意行为与对政策理解偏差税法的不同处理,打消纳税人的对抗、侥幸心理。(4).约谈法人代表,了解企业构成情况,生产经营等情况,对该单位的各方面的业务有初步的了解,便于进行对异常情况进一步的概括,并有的放矢地约谈。(5).对异常的指标对财务人员进行约谈,财务人员是否对异常指标有合理的解释,由于工业企业的会计素质较高,不能直白对某个数据进行约谈,可以采取迂回措施,可结合约谈不同部门(采购、销售、保管)的相关数据比对结合处理。(6).若涉及到销售采购及保管部门可以进一步进行与相关部门约谈,重点应结合财务指标进行。  根据约谈情况不能排除的疑点,我们对该单位账薄和其他凭证进行了实地核查,在核查过程中把纳税人经营的物流、资金流及发票流作为核查的重点,通过三者的对比分析,查找纳税人在帐务处理、纳税申报及税款缴纳等环节存在的问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对该户的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我们总结了经验,获得了启示:税收分析是前提。加强税收分析为纳税评估提供了很好的案源素材,纳税评估有税收分析作基础,评估对象的选取就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准确性。该案评估过程中,我们通过税收分析,获悉了企业申报不实的疑点。并且通过采取企业自查、约谈举证、实地调查等多种评估手段,交叉进行、层层深入,最终查证到纳税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督促纳税人补交了税款、滞纳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