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小额业务中发现问题的税务稽查案例来源:中国税网作者:刘志耕 程岩日期:2011-01-06字号[ 大 中 小 ]   案例  近来,税务检查组对甲公司进行例行检查。甲公司是一家具有二级资质的工程施工企业,年收入近2亿多元。甲公司所从事的工程涉及多个省份及地区,对全部10多家分公司均实行二级核算。检查组通过案头分析发现,甲公司的盈利水平远低于其他同行,其劳务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明显高于同类企业。于是,检查组将甲公司的成本、费用特别是劳务成本列为检查重点。  由于甲公司存在包工包料、包工不包料两种业务形式,所以从总体上对甲公司进行料、工、费配比分析没有意义。为了寻找检查目标,检查员老穆请甲公司财务科张科长介绍各分公司情况,包括签订工程施工合同,核算工程的收入、成本和费用,工程决算,总公司如何进行报表汇总并纳税等情况。在基本摸清各分公司的核算方法后,老穆开始对各分公司工程项目核算情况进行检查。  老穆分别抽查了规模大的3家分公司被检查年度中收入金额*5的2个工程,在核对了工程合同、预决算资料及相关会计报表后,未发现任何异常。老穆同时发现,这6项工程的劳务成本占各自总成本的比例不高,而总公司汇总的比例却偏高。此外,这6项工程的总收入仅占全公司收入总额的4.9%,这么低的比例对整个公司并不具有重大影响。可见,按照习惯思维检查甲公司的大项目还不能揭示问题,必须重新确定检查的样本范围。  针对需要查证的是劳务成本占总成本比例偏高的问题,老穆分析,如果甲公司承接的包工不包料工程多于其他同行,则劳务成本偏高就属于正常情况,反之就可能存在问题。随后,老穆了解到甲公司承接的包工不包料工程数量与同行差不多。既然如此,甲公司很可能存在人为调节劳务成本的问题,因此必须检查具体的工程项目,尤其是劳务成本所占比例偏高的项目。  如何才能查出劳务成本所占比例偏高的项目呢?如果对甲公司400多个工程项目逐个排查,费时费力。老穆分析,甲公司的数据主要来自各分公司,如果总公司的劳务成本偏高,必定先是分公司的偏高,应该先找出劳务成本偏高的分公司,然后检查相关分公司中劳务成本占比偏高的工程项目,这样可以缩小检查范围,尽快找到检查目标。果然,老穆很快找出了劳务成本所占比例偏高的4家分公司,在对这4家分公司在被检查年度所完成的项目进行检查后发现,劳务成本所占比例明显偏高的有19个项目,其中劳务成本*6的占总成本的32%,最低的也超过了20%.于是,老穆请甲公司将这4家分公司被检查年度的会计账簿全部调出。  检查后发现,4家分公司19个项目账面实际支付的劳务成本都大大超过了工程预算和决算的金额,并且往往都在工程决算后支出最后一两笔金额较大的劳务费,如果扣除这些大额劳务费,则19个项目的劳务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均低于15%.显然,这19个项目存在虚列劳务费的嫌疑。  为了查明这些大额劳务费的真实情况,老穆仔细对比了19个项目劳务成本的具体内容、支出形式(现金或汇款)、对方收款账号、劳务发票开出税务机关、发票号码、提供劳务单位的经办人姓名和笔迹等情况,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这些大额支出全部是现金支付;二是在劳务发票上签字的对方经办人的姓名不一致,或者是姓名相同但笔迹有差异。对此,张科长承认了由分公司虚开劳务发票挤占成本偷逃企业所得税的问题。最终,甲公司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分析  在日常纳税检查实务中,许多检查人员喜欢直接以大额业务为检查目标,认为这是发现问题的捷径,认为检查完大额业务就完成了检查工作,并将对大额业务的检查结果作为最终的检查结论。这实际上是检查的一个误区。虽然大额业务发生问题的几率较大,但许多问题企业掌握了检查人员的检查方法、习惯,不再将问题藏匿在大额业务中。所以,检查人员必须在先行确定符合疑点特征的目标后,再对其中的大额业务进行深入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