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存货的评估案例解析来源:作者:文海日期:2007-11-20字号[ 大 中 小 ]   [确定对象]  某税务管理分局评估人员在对某综合厂进行案头审核,查看损益表时发现:  (1)该企业2004年销售成本率为92.88%,而该局辖区内另一相同经营项目,规模为其五倍的某股份公司该项指标为82.34%,二者相差10个百分点。而与企业上年比较,2003年该项指标为92.17%,与2004年接近,但恰与该企业主要"原材料——铜"2004年大幅度涨价这一外部信息相悖。  (2)从销售费用来看,该企业销售费用率比参照企业低,而在其它因素正常的情况下,该企业销售利润率应相对较高,而损益表反映,该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3.95%,但参照企业销售利润率则为4.43%,呈现倒置。据此疑点,分局确定对该企业进行纳税评估。  [评估分析]  评估人员首先通过征管信息系统查询了相关信息。某综合厂,1992年成立,注册类型:集体企业,注册资本:92.2万,经营范围:电线、电缆、电缆盘、切削液。  该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企业所得税查账征收,自行申报缴纳。2003年销售收入1558.01万元,销售成本1436.08万元,利润总额 40.0l万元。2004销售收入 2842.21万元,销售成本2639.84万元,利润总额112.17万元。  评估人员对初步疑点作详细剖析:  (1)该企业与参照企业在原材料、生产工序流程、产品品种及规格上相同或相近,区别是前者将产品销售给后者,后者则是将自产产品和外购成品销给第三方(全国各大铁路局的建设部门);该企业销路固定且就近销售,营业费用很低,而参照企业在开拓市场、稳定销路、远程送货、创树品牌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营业费用。从常理上讲,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应当高于参照企业。  (2)该行业属定单生产,有了购销合同才能进行批量制造。2004年购销合同定价在前,当年度主要原材料铜的价格一路攀升在后,最主要的"原材料——铜"价格上涨了36%,企业再节能降耗,其销售利润率也会大幅下降,该指标基本持平实属不合常理。  (3)该企业经营费用率仅为1.54%,经营费用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不大。  (4)该企业销货单位固定,且也是一般纳税人,收入不入账的可能性很小。  [询问核实]  询问约谈。经过情况剖析及思路整理,评估人员排除收入因素及费用因素,决定将评估重点放到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和产成品等存货的成本结转上。评估人员通过电话询问该企业财务人员,因存货成本的复杂性,财务人不能说明清楚,故决定,直接到企业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评估人员进入企业后,先到车间、仓库实地调查,询问了具体的生产流程、存货保管情况、实物流转交接中的实际做法。通过观察和询问,了解到生产过程具体是:生产人员从保管员处凭领料单领料→粗铜丝拉细成缆芯→缆芯外包母粒注塑成的绝缘层成为单股绝缘线→多股绝缘线绞成束状→外包护套料成电缆→绕盘成成品→产成品以入库单入库交保管员保管。从流程来看,评估人员认为该企业实物交接有序规范。  查看账册。在实物流程未发现问题的情况下,评估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到账册上。评估人员查阅了生产类账册,发现多个异常情况。一是该企业的主要原材料铜及PE塑料期末数长年处于红字状态,特别是铜为大额红宇,数量-67514.9kg,金额-1125338.51元。二是原材料和自制半成品科目中5、8、9、10、12五个月当月转出单价与当月结存单价不一致,特别是铜全年*6购进单价为28.34元,而12月份发出单价高达68.91元,有明显的人为调节迹象。三是80多种规格的产成品多数规格年末无结存,而有结存的几种规格中有一规格PTYA 14×1.0年末结存数量为蓝字2.055KM,但年末结存金额却为0,显然,该规格的产成品多转了销售成本。  经询问财务负责人,该财务负责人作了如下陈述:  (1)企业常出现主要原材料货到票未到的情况,而财务人员由于业务水平不高,2003年末未估价入账, 2004年各月度估价不足,所以年初和多数月末结存为红字,但2004年年末已作了正确估价。  (2)财务人员每月末轧账时,从简便的角度考虑,有时未严格按加权平均法结转当月的存货耗用成本,而是直接按当期购进的单价或粗略估计的单价结转,由于主要原材料2004年一路涨价,可能存在一定的多转存货成本情况。  (3)企业属定单式生产,去年年末大多数产成品确实已销售出库,年终产成品基本无结存。至于某一规格产成品的数量和金额不符合逻辑,是由于年终轧账时间紧,相关人员工作疏忽,造成了多转,自己也是过账时才发现的,该事项在今年的汇总清缴时已作了纳税调整。  财务负责人的陈述基本解答了评估人员发现的疑问,但是对2004年后期和期末估价真的很准确吗?评估人员认为本次评估审阅有必要延伸至原始凭证。  抽查凭证。评估人员随机抽取了 5、8、10三个月的凭证,核对主要原材料铜、PE塑料、母粒的购进、入库、记账情况,通过抽样,主要原材料的购买发票入库单、入库汇总表、领料单、领料汇总表、记账凭证、明细账记录均未发现异常情况,评估人员认定日常存货入库出库可信。接着评估人员重点调阅了2004年年末估价入账的记账凭证,发现记账凭证后并未附有货到票未到原料的相应入库单,更不能说明供应单位、供应批次、数量、日期。显然,年末的估价入账不准确。评估人员当即调取该企业2003年、2004年的年终盘点表。盘点表显示,二年年末铜、母粒、PE均有库存,另外产成品有三个品种有库存。盘点表印证产成品明细账库存数量真实的同时,但又显示原材料有一定库存,2004年年初的红字、年末的蓝字均被推翻。  问题确认。经评估人员和企业财务人员共同分析:2003年末按实盘数量估价后,2004年初铜应存数量 7397.5kg,金额134982.18元,PE应存数量3900kg,金额29679元,母粒应有数量142kg,金额6552.59元。2004年末应估价入账货到票未到的主要原材料PE 2446lkg,最后一次进价是12.82元/kg.评估人员按规范的三栏式账页格式重新逐月计算出原材料、自制半成品的各月度应结转数,各月末应结有数,最终确认:2004年多转成本513867.3l元,影响企业所得税169576.21元。  该单位财务负责人及法人代表最后诚恳接受了纳税评估的事实,并自查补缴了企业所得税及滞纳金。  [评定处理]  该企业2004年度共计少缴纳企业所得税169576.2l元。鉴于该企业态度诚恳,主动补报缴纳税款及滞纳金积极,评估人员制作了纳税评估结论,作出差异符合性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