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仓库“多领”的48万个水泥编织袋哪去了
仓库“多领”的48万个水泥编织袋哪去了来源:中国税网作者:王兴海 王良钦 赵安林日期:2008-11-06字号[ 大 中 小 ] 贵州省织金县兴林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的老板万万没有想到,小小的编织口袋竟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织金县国税局的纳税评估人员根据相关线索,为该企业找到了“失踪”的水泥编织袋,该企业自查补缴税款53万多元。 织金县兴林建材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5月21日开业,主营水泥生产及销售,注册资金720万元。前不久,织金县国税局纳税评估办公室收到税源管理部门提供的该企业申报纳税异常信息情报,纳税评估人员决定对该企业实施纳税评估。通过深入企业实地了解水泥生产的工艺流程,纳税评估人员发现,该企业2007年申报实际纳税产量为80362.8吨,2008年1月~6月申报实际纳税产量为30217.50吨。而以国家发布的水泥行业电耗120度/吨标准分析测算,该企业2007年产量应为89995.18吨,2008年1月~6月产量为44654.82吨。通过这一疑点可以初步断定,企业可能存在隐瞒产量少计销售收入的纳税疑点。 评估人员以采集的企业电耗信息数据指标为根据,按规定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会计人员进行了初次约谈辅导。企业方面辩称出现生产水泥吨电耗高于国家标准值120度/吨的问题,是因为企业是老国有企业,生产设备老化,生产技术落后,电力部门供电不正常,开采石灰石耗用部分电造成。鉴于初次约谈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评估人员再次深入企业进行调查,核对账簿、凭证,并对企业涉税科目进行逐一核对,结果还是未发现疑点。 虽然两次调查、1次约谈都没有取得效果,评估人员还是没有气馁。在进行的第三次调查中,评估人员最终在企业仓库管理员那里发现了突破口。评估人员通过全面核对企业领用单据,发现仓库领用的水泥编织袋与企业账面显示的生产水泥数量应使用的编织袋存在极大的差异。以2007年行业平均指标每吨水泥耗用20个编织袋测算,该企业2007年账面上的水泥产量为80362.8吨,应使用160多万个编织袋,但编织袋领用账显示仓库多领用了近20万个编织袋。该企业2008年1月~6月账面上的水泥产量为30217.5吨,应使用60多万个编织袋,但编织袋领用账显示仓库多领用了28万多个编织袋。于是,纳税评估人员第二次约谈了企业负责人和财会人员,但他们仍然不承认企业少申报纳税。会计人员解释说,自己对税收政策不熟悉,加之责任心不强,未核算破损编织袋,导致编织袋使用情况与账面数量以及仓库领用数量不符。 那么,仓库多领的48万个水泥编织袋到底去了哪里?于是,评估人员又向该企业出示了对该企业2008年1月~6月的煤炭、水砂、石膏、黏土投入产出分析材料。材料显示,以2007年每吨水泥耗用煤炭情况测算,该企业2008年1月~6月应生产水泥40232.88吨,但企业同期账面产量为30217.5吨,相差10015.38吨;以2007年每吨水泥耗用水砂测算,企业2008年1月~6月应生产水泥40465.55吨,与企业同期账面产量相差10248.05吨;以2007年每吨水泥耗用石膏测算,企业2008年1月~6月应生产水泥39991.95吨,与企业同期账面产量相差9774.45吨;以2007年每吨水泥耗用黏土测算,企业2008年1月~6月应生产水泥40227.61吨,与企业同期账面产量相差10010.11吨。也就是说,不管以哪种原材料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测算,该企业2008年1月~6月可能瞒报的水泥产量都在10000吨左右。 在证据面前,该企业财会人员承认确实瞒报了部分水泥产量,仓库“多领”的袋子除少部分破损外,大部分都被用来装水泥,企业表示愿意自查补缴税款。通过自查,该企业将发出未收到货款的水泥9077.4吨及捐赠的91.5吨水泥按规定计提销项税533867.3元,将破损的编织水泥袋28857条作进项税转出2767.31元,合计补税536634.61元,按规定缴纳滞纳金9086.98元。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2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