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税诱因分析及对策探讨来源:江西省地方税务局作者:宋琳日期:2008-02-25字号[ 大 中 小 ]有资料统计,我国5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及80%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偷税行为。作为经济人,纳税人进行任何行为决策时的惟一选择标准就是效用之间的多寡对比。偷税与不偷税都是可以给他带来一定效用或“机会效用”的。这就是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选择分析方法,这一方法应用于偷税决策时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某人从事偷税活动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此人便会决定从事偷税活动。但是,偷税行为严重程度的高低并不是偷税决策的惟一决定因素,因为随着偷税行为严重程度的提高,偷税收益虽然会随之上升,但惩罚的严厉性和可能性也会随之上升。最后的结果就取决于两者上升率的对比,如果前者的上升率大于后者,偷税者人数增加,反之偷税者人数减少。惩罚严厉性及风险性的增加将使纳税人预期偷税成本的增加,而偷税决策的结果更偏向于放弃,从而纳税人偷税人数将减少。分析我国之偷税犯罪,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利益驱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使得纳税人格外重视对雪身利益的占有和追逐,纳税人的*9目的是利润。但是,一些纳税人义务人不是通过改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来实现其目的,而是在税收上做文章,通过多种违法手段来逃避纳税,降低价格,增强竞争力,或直接获取非法退税的好处。二、税收环境和征管制度存在漏洞。由于我国多种税制的并存及征管环境的现状,偷税者得不到严厉、及时惩处,助长了不法纳税人的侥幸心理。三、地方政府干挠和地方保护倾向严重。尽管各级政府及部门领导管税观念在不断增强,但其自身的纳税观念仍较淡薄,而且地方保护倾向严重。有的不准税务人员查自家的帐或是层层设防;有的对招商引资企业发放“绿卡”,明确规定任何单位不得入内检查;有的从本地利益出发、擅自制定减免税政策或是违规涉税文件。税收难以公平、公正。四、部门配合缺乏合力。新的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虽有规定相关部门的责任,但在实践中,许多涉税案件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通力配合,有些时候还会由于要求有关部门配合而增加处理的难度。部门不配合的也无法追究其相应责任。五、少数税务机关执法不严,给偷税开了绿灯。审批减免税手续时把关不严、稽查工作中留情面徇私情行为和实际工作中存在“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现象,使得偷税犯罪分子有恃无恐。六、征管手段落后,征管效率不高。计算机运用还没有在全国税务系统普及和联网,这不仅使征管工作效率低下,也使税务机关在预防和查处偷逃税方面信息不灵、动作迟缓。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子商务范围的扩大,经营机构和经营方式进一步复杂化,纳税数量大量增加,税收征管手段和税务人员素质也滞后于经济发展。七、稽查工作存在漏征漏管。稽查体系不健全,稽查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技能与新形势下稽查工作新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税务稽查上仍有不少漏洞。日常检查一般停留在表面上,难以对偷税犯罪分子构成震慑。基于以上分析,在巩固现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预防税收犯罪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加大税法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治税环境。一是要加强对各级地方党政及部门领导的宣传,增强领导依法治税的观念,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协助抓好税收征管;二是改进全民宣传的形式,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时行普法宣传,通过新闻媒体对大要案和名人偷税案进行曝光。二、完善税制,公平税收环境。要合并内外资所得税制,公平企业竞争环境。严格审查外资合资企业资格,严禁地方政府乱开减免税口子。三、强化征管,向管理要收入。要建立“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征管模式,加强税源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加强巡查巡管,加强绩效考核,严格追究责任。四、严肃税收执法。当前要做好对大案、要案的要处,该给予处罚的处罚,该移送的移送,*5限度地减少“以补代罚、以罚代刑”的情况,以达到震慑犯罪的目的,趣到预防和打击作用。五、健全代征体系,加快护税协税网络建设。争取政府支持,调动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加强配合,尤其要尽快建立起由公、检、工商行政管理、银行等部门构成的护税协税网络,同时,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定期召开执法联席会,及时研究处理有关涉税犯罪问题,真正做到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偷税行为。还要专业协税队伍,负责零散税收征收;对一些部门能控管的项目或业务,其税收实行部门代征,同时,要建立税收代征责任制度,明确代征人员责任和待遇以及代征范围等,税务部门要与代征部门及时沟通,互馈信息,排忧解难,并且要加强代征人员的培训与指导、监督,确保代征人员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各代征网点要建立税源台帐,对流动性经营户实行动态管理,防止税源流失。六、不断加大投入,提高税收科技化含量,丰富税收稽查手段,提高税收效率,不断开辟干部业务培训新途径,加强税务人员培训力度,使每个税务干部的知识结构得以优化,业务技能得到提高,同时提高干部与不同纳税人打交道的应变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税收发展需要。(作者单位:宜春市地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