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收支压力加大,结构性减税面临多重约束来源:中国税务报作者:庞凤喜日期:2012-08-28字号[ 大 中 小 ]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为实现保增长、调结构与惠民生的公共政策目标,我国适时采用了以大规模政府支出和结构性减税为重要载体的积极财政政策。然而,“4万亿投资”支出在产生经济增长效应、就业效应的同时,也逐渐产生了高通货膨胀风险,以及加剧产能过剩,进而加大既有结构性问题等负面效应。因此,结构性减税政策作为当前克服危机的重要工具被寄予厚望。  目前关于究竟何为结构性减税尚存在分歧。笔者认为,作为政府短期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的直接目标就是实实在在的减税,或减少政府收入总量,最起码是部分纳税人或课税对象能因此减轻实质税负。就当前情况来看,这种意义上的结构性减税面临着诸多现实约束。这些现实约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在现实的多重约束下,推进真正惠民,且有助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的减税,是亟待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现实约束之一:经济税源萎缩,税收增速放缓  我国经济已深深融入整个世界经济之中,国内经济发展同时受到国内、国外经济发展的双重深刻影响。当前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情况都不容乐观。具体来说,在美国,受高失业率、低收入增长率,及靠债务维持的家庭开支减少等诸多影响,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经济尚未获得实质性好转。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呈现深化蔓延之势,其经济复苏之路充满不确定性。在日本,高外向度的国内经济面临内需不足和出口下滑的双重风险。  在国内,财政部数据显示,1月~7月,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1.6%,增幅同比回落18.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增长9%,增幅同比回落19.9个百分点。税收增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增长放缓。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按现价计算增长10.4%),比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二是价格涨幅回落。1月~7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1%(其中7月上涨1.8%),比去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其中7月下降2.9%),比去年同期回落8.1个百分点。以现价计算的流转税等税收增幅相应回落。正是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直接导致了经济税源萎缩,由此直接使得税收增速大大放缓。三是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今年国家继续实施调节收入分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进口以及稳定物价等方面的结构性减税政策,涉及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和关税等税收也相应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较为集中地研究结构性减税的2004年及其后的几年,是我国税收连续超速增长、宏观税负水平不断提高的几年。显然,现在的形势与当时的研究背景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实约束之二:财政支出压力加大,对税收增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财政支出中直接或间接用于“养人”的支出份额一直占比较大,而民生支出相对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在当前的经济困难时期,民生支出必然大大增加,这本身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内容。  据财政部统计,7月,全国财政支出9528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2578亿元,增长37.1%.1月~7月,全国财政支出6342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036亿元,增长23.4%.财政支出增速远远超过同期财政收入增速。其结果必然是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加大,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减支措施,必然会对税收提出更高要求。  现实约束之三:税收征收任务对结构性减税的影响  在我国,迄今为止仍然存在的一种传统做法是:各级政府年年层层下达,且层层加码下达税收征收任务,并把完成收入任务与否作为考核税务管理部门工作业绩好坏的主要指标。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经济实际面临的*5问题是民众消费能力不足,企业负担过重,盈利能力偏低,投资意愿不足。因此,减税、减负对纳税人有如雪中送炭。但据了解,今年一些地方下达的税收征收任务仍为两位数增速。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影响到结构性减税政策的落实。  显然,破除上述妨碍结构性减税政策效果的多重约束,光靠结构性减税政策本身而忽略其实现机制或保障机制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认为,综合考虑我国当前面临的国内外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应该明确的是,结构性减税政策不仅是克服危机的短期性政策措施,而且也应该是我国税制建设中需要坚持的长期性政策导向。相应地,从当前来看,我们不仅应及时客观审视、评判我国本轮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操作实效,而且应继续根据税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将相机抉择的结构性减税政策融入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框架中,实现与中长期税制改革方向的对接,避免以短期利益损害长期利益,从而妨碍长期税制建设的健康发展。同时,应下大决心真正采用整体性的改革思维,深化增强结构性减税有效性的同步配套改革。其中,包括税收政策、税收制度改革之外的税务管理能力建设、财政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  作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