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荣誉文化建设初探来源:淮安市淮阴地税局作者:日期:2013-01-28字号[ 大 中 小 ]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开幕时所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将设立国家荣誉制度。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c}*]社会风尚,用共同的价值观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地税系统建立荣誉制度,建设荣誉文化符合省地税局建设“三个一流”工程目标的要求,必将对“三个一流”建设起到积极而有益的推动作用。  一、荣誉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荣誉是一定社会或集团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和褒奖,是特定人从特定组织获得的专门性和定性化的积极评价。个人因意识到这种肯定和褒奖所产生的道德情感,通称荣誉感。在中国,孟子最早从伦理方面使用荣辱概念:“仁则荣,不仁则辱。”荣誉是社会历史范畴。不同的社会或不同的阶级对同一行为的褒贬不同甚至相反,如历史上,对体力劳动,剥削阶级以劳动为耻,劳动者则以辛勤劳动为荣。荣誉的获得与履行道德义务密切相关,忠实履行对社会、阶级或他人的义务是获得荣誉的前提。荣誉可分为集体荣誉和个人荣誉,这二者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个人荣誉是集体荣誉的体现和组成部分,集体荣誉是个人荣誉的基础和归宿。荣誉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9,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一种评价,而不是一般的社会评价。名誉作为一种社会评价,它的来源是公众。而荣誉不是公众的评价,它是由政府、社团、所属单位或其他组织对特定人给予的评价。  第二,荣誉是一种积极的评价,而不包括消极的评价。名誉作为社会公众对特定人的品行、能力、才华、业绩等的综合评价,既包括对一个人的积极评价,也包括对一个人的消极评价。但是荣誉作为一种社会评价,其肯定是积极的评价,即它是对一个人肯定性的、褒扬性的评价。  第三,荣誉是社会组织给予的正式评价,而不是随意的评价。名誉这种社会评价是社会公众进行的自由的、随意的评价,而荣誉则不同,它必须是社会组织对一个人基于其某方面突出表现或贡献而作出的正式评价。  第四,荣誉是民事主体依据自己的模范行为而取得的社会组织的评价,而不是自然产生的。  二、地税荣誉文化建设的背景  (一)国际背景  在海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国家荣誉制度已运行几十年甚至数百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新加坡设立国家荣誉制度,以表彰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各行各业杰出人士。英国几个世纪前就建立了勋位和荣誉制度,每逢新年和英国君主生日,英国都会举行隆重的勋位和荣誉称号授予仪式。在法国荣誉勋团成员是人们尊敬和羡慕的社会精英,代表了“法兰西的荣誉”。荣誉制度的建立,在增强国家荣誉感、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推动了这些国家的公民为民族争光、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创新发明、追求辉煌。  (二)社会背景  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首先都是价值上的成就,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认可。个人价值的实现和认可是人的基本需要。荣誉是人的第二生命,有时甚至比生命更重要。用席勒的话说,“比生命更重大的,就是荣誉”。有荣誉的生命才异常光彩,有荣誉的生命才有价值。新中国成立近60年,全国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如“宁可一身脏,也要换来万家净”的环卫工人时传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人民作家”巴金,“人民艺术家”常香玉等,每个模范人物都有很强的先进性、典型性、代表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发挥了巨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三)现实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前,税收工作一切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税务人员以完成任务任务为荣。那时没有什么物质奖励,评上先进,发张奖状就可以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物质奖励逐步占了主导地位。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物质却成了许多人心中衡量一切的价值标准。在这种状态下,社会道德水平直线下降,社会公德心逐渐丧失,人的追求越来越世俗化和功利化。相应的带来人们责任感和道德感下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美德无从谈起。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的能力的全面进步,人们追求的是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和肯定,作为个体的人有了更多层面的需要。如生活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人不仅需要物质奖励也需要精神鼓励,更需要他人的尊重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地税荣誉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大道不通,小道行焉;正气不盛,邪气将炽。”在地税系统推进荣誉文化建设,是打造一流的干部队伍、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工作业绩的需要。建设荣誉文化,一方面可以满足税务人员荣誉感、成就感,培养和造就单位的“英雄”,在队伍中营造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弘扬正气,鼓舞士气,使税务人员在各自岗位上人尽其才,人尽其能,人尽其智。另一方面,荣誉是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可以增强税务人员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队精神,做到荣辱与共,存亡相随,实现团队价值。  通过荣誉文化的建设,切实把税收事业的发展与税务人员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集体与个人发展动力的统一,实现税收事业持续发展与税务人员个人全面发展的“双赢”,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客观的业绩评价和相应回报,形成“集体关注个人业绩、个人致力集体业绩”的局面,有利于激发广大税务人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通过荣誉文化的培育,在充分尊重个人的特性和要求的基础上,打造出新型的团队精神,这种团队精神,是广大税务人员充分认可、自觉维护、共同实践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充分关注个人创造性、能动性和集体创新力、竞争力的整合,使个人价值得以实现,受到尊重和肯定,超越了视个人为集体“螺丝钉”的传统认识,让每个干部都成为集体的“发动机”,锻造一流的干部队伍,打造一流的服务水平,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四、地税荣誉文化建设初步探索  荣誉文化的建设和推进在于提出一套不被市场和金钱规则所左右的价值体系。淮安市淮阴地税局在地税系统荣誉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是设立授奖评定组,对荣誉管理组织化。设立单位授奖评定组,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副局长为副组长。单位授奖评定组下设办公室,人事教育科、党委办、工会、监察室人员为成员。单位授奖评定组办公室负责集体荣誉档案和个人荣誉档案的建立、保管、维护、更新。  二是出台荣誉制度,对荣誉管理规范化。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出台《淮安市淮阴地方税务局荣誉制度》,该制度将荣誉设立为五个等级,即国家级荣誉、省部级荣誉、市厅级荣誉、县(区)处级荣誉、县(区)处级以下荣誉,对荣誉获得的途径以及奖励办法进行了明确。对获得荣誉的个人,经单位授奖评定组办公室初审,并报授奖评定组审定后,由单位授奖评定组组长、副组长按照荣誉等级由高到底的顺序,在颁发奖励证书的同时颁发相应的奖章。通过荣誉制度的建立,使荣誉管理做到规范化。  三是建立荣誉档案,对荣誉管理系统化。分集体和个人两种形式建立荣誉档案,单位和个人在系统内外获得的各种表彰都记入荣誉档案。获得各类荣誉的单位和个人,在取得获奖证明后10日(工作日)内,将获奖证明,包括获奖证书、奖牌、文件等的原件及复印件、影印件或照片等报送单位授奖评定组办公室登记、整理、归档。荣誉档案分为纸质和电子两种,由专人进行管理和维护,定期进行更新。荣誉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全面系统地掌握全局及税务人员个人获得荣誉的信息,建立起一种荣誉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也为选人用人和对干部业绩评定等提供可靠依据。  四是开展系列活动,营造争先进取氛围。“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淮阴地税局将荣誉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工作相结合,在全系统大力开展“人民满意公务员”、“服务标兵”、“优秀税收管理员”、“稽查能手”等先进评比活动,在纳税服务中心设立党员先锋模范岗,开展“服务明星”评比活动,弘扬先进,挖掘先进典型,宣传先进典型,为税务人员树立学习的标杆。使税务人员人人向先进学习,人人争当先进。在全系统持续开展以“我与地税共荣辱”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撰写心得体会、举办主题演讲比赛、座谈讨论等形式,从精神上鼓舞人,增强税务人员集体荣誉感和身为淮阴地税一分子的自豪感,激发大家热爱地税,敬业奉献的热情,激励大家积极进取,为地税事业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