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头税”再起争议来源:上海侨报作者:日期:2013-03-18字号[ 大 中 小 ] 2006年6月21日下午,当承载一百多位“人头税”苦主及后人代表的“平反列车”抵达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火车站时,现年已106岁的当年铁路华工李龙基坐在轮椅上,双手紧紧抱着一颗锈迹斑斑的道钉。正是这颗钉子,承载着一百二十多年前加拿大华人那沉重而辛酸的历史。 在1885年到1923年的近40年间,有82371名华裔移民被强迫缴交一项有歧视意味的“人头税”,这笔作为加国税收之一的“人头税”经费,较华裔移民一年的工资还高。 2006年的加国联邦大选中,“人头税”问题成为争取百万华人选票的重要议题。保守党政府总理哈珀上台后,在当年的6月22日正式就歧视华人的“人头税”政策向全加华人作出正式道歉,并宣布对尚健在的“人头税”受害者象征性赔偿2万加元,但对“人头税”苦主的子女并没有任何赔偿。 关于“人头税”的争议远未结束。政府虽然出台了相关的补偿方案,但各地华社近年来多次举行抗议活动,直指不足1%的受害者获偿;最近,加政府又被爆出将未用尽的50万加元补偿款归缴国库,引发“人头税”家属联盟的抗议。 “人头税”的故事 在19世纪中叶,华人为了寻找“金山”中的财富开始移民加拿大。探寻金矿并非那么容易,当时很多人不得不去做厨师和洗衣工以维持生计。那些找到金子的人也经常会被白人抢劫。到了1880年,加拿大要修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整个国家的铁路,先后有超过15000名华工被雇用从事修建铁路的苦力和炸山的危险工作,报酬只有白人的一半。在这个过程中4000多名华人客死异乡。 1885年铁路竣工后,在敲入最后一颗道钉的庆功仪式上,却找不到一个华人的身影。不仅如此,加政府还通过《华人入境条例》,从那时起至1923年,华人移民每人入境必须缴纳“人头税”,数目从一开始的50加元,到1900年增至100加元,再到1903年的500加元。按照当时华人的月平均工资4加元计算,50加元相当于一个华工1年多的收入,而500加元,则相当于一个华工不吃不喝10年的收入。 据统计,在1885年到1923年的近40年间,加政府共向8.2万多名中国移民征收了总计2300多万加元的人头税。1923年,加拿大政府废除了“人头税”,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苛刻的“排华法案”,禁止华人入境。该法案在1947年才得以废除。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广大华人社团开始为“人头税”的平反奔走呼号,呼吁加政府承认错误,承认华人对国家所作出的贡献。平反行动得到了很多主流社会正义人士的同情和支持。为表示支持,一位名叫皮埃尔·伯顿的作家在去世前特地把“最后一颗道钉”捐赠给了华人社区。 经过不懈的抗争,以及华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加历届政府对平反“人头税”的态度经历了从不予理睬,到虚与委蛇,再到积极处理的转变。在2006年联邦大选中,“人头税”问题成为争取百万华人选票的重要议题。保守党政府总理哈珀上台后,一直表示将兑现大选承诺,平反“人头税”,并于当年的6月22日在议会举行“人头税”平反仪式,正式就歧视华人的“人头税”政策向全加华人作出正式道歉,并公布平反方案。 “没我付的钱, 这个城市就不会存在“ 2006年,加总理正式就歧视华人的“人头税”政策向全加华人作出正式道歉,并宣布对尚健在的“人头税”受害者象征性赔偿2万加元,但对人头税苦主的子女并没有任何赔偿。 “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失望,”一位苦主子女,多伦多人头税家属联盟的副会长谭荣德对记者说,“我所期望的只是一种姿态、一种对这些人头税家庭所经历的磨难的认可。” 谭荣德的父亲上世纪20年代在加国打工攒了一些钱后,回广东娶了*9个妻子,但却发现无法把妻子接到加拿大共同生活。因为1923年,加政府通过了《移民法》,也就是排华法案,禁止任何新的华人移民到加拿大。父亲的*9任妻子就这样在隔海相望的孤寂中郁郁而终,之后他才娶了第二个妻子,也就是谭荣德的母亲。 谭父用辛苦做工得来的积蓄,在离多伦多东北处100公里的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中餐馆。这家餐馆在这个旅游业兴旺的小镇上很有名,至今还在,由另外一个谭姓家庭经营。 当时餐馆的生意非常好,但是谭父“总担心自己被抓,被遣返回中国”。 另一位华人李振康的家人有着类似却更不幸的经历。李父和李母都缴纳了500加元人头税来到加拿大,但因为种族歧视,华人在加拿大养家非常困难。怀孕的李母带着一双儿女回到广州,以便让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 李振康出生后,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并向南推进,李母想把孩子们都带回加拿大避难,但是因为李振康不是在加拿大出生,政府不允许他和家人一起进入加拿大。尽管李母支付过人头税,有权回到加拿大,但她却不能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所以李母把大孩子们送回加拿大,自己陪同小儿子留在了中国。后来,李母不幸被日军杀害,当时李振康5岁,只能靠祖母照顾。 1947年,《移民法》被废止。几年后,李振康*9次踏上加拿大的土地。也正是这一年,17岁的谭荣德*9次从父亲口中得知人头税一事。 “他没说太多,我也没有想太多。他告诉我当时他只能那么做。”谭荣德回忆起父亲曾宽容地告诉他,缴纳人头税也是有意义的。父亲说,“你看看这个城市,如果没有我付的钱,它就不会存在。” 李林霞英也是“人头税”第二代。她的父亲17岁就到加拿大谋生,抵岸时缴纳了500加元“人头税”;其后返回家乡新会娶妻生女,在她仅3个月大时又回到加拿大打工。 她说从小到大自己都像在单亲家庭长大一样,没有感受过父爱,基本上连对父亲的记忆都不存在。直到加拿大废除排华法,父亲在1958年才能申请她与母亲到加拿大团聚,也是她*9次见到父亲。 李林霞英母亲今年是104岁,凭“人头税”受害者遗孀的资格取得联邦政府的赔偿。当时90多岁的母亲乘火车到渥太华,见证了加拿大总理哈珀在国会向全加华裔道歉。哈珀承认“人头税”苦主的子女也是受害人,但不愿意彻底平反。 “人头税”道歉补偿金 被上缴回国库引争议 当年缴纳人头税进入加拿大的华人,大部分都是来自广东江门的开平、台山等地。江门五邑大学华侨研究教授梅伟强告诉记者,19世纪中叶的“淘金热”和“铁路潮”,吸引了大量来自开平、台山四邑等地的华人。吃苦耐劳的华工,还曾作为主力为修建连贯加拿大东西的太平洋铁路,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然而,铁路修完后,加拿大政府便开始限制华人移民进入。梅伟强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加拿大政府的种族歧视,同时也是为了转嫁经济危机,当地政府便把矛头指向了华人移民。 “为了加大限制力度,人头税曾不断上涨,从一开始的50加元,到1900年增至100加元,再到1903年的500加元。”梅伟强称,从“人头税”的征收到1947年“排华法案”得以废除,华人受歧视的时间总共持续了整整61年。 按照当时华人的月平均工资4加元计算,50加元相当于一个华工1年多的收入,而500加元,则相当于一个华工不吃不喝10年的收入。在此期间,共有82371名华人进入加拿大,缴纳“人头税”2378万余加元;除了人头税,当时华人离开加拿大回国,还需购买“离境纸”,凭这一项当地政府获得了22万余加元,两项总计共2400万加元。 “2400万是一个什么数字?”梅伟强举例说,按照当时物价指数计算,几乎可再造一条太平洋大铁路(2500万加元),或可购买3个当时原属俄国的阿拉斯加(1867年市值720万美元),或建24座卑诗省议会大厅(1898年市值90余加万)。 这笔钱最后被如何处置了?据全加华人协进会估计,卑诗省自1902年至1923年期间分享到一半的人头税,总金额为1000万加元,相等于现时的6亿加元。加拿大人头税家属会的发言人周明辉指出,当年卑诗省府税源不多,“人头税”“分红”成为卑诗省府其中一项主要收入,间接从不公的“人头税”中受益。 2006年,总理哈珀正式就 “人头税”政策向全加华人作出道歉,并宣布对尚健在的“人头税”受害者象征性赔偿2万加元。但结果却是只有不到1%的“人头税”苦主受偿,且近日加国移民部长康尼称,政府原本打算用来平反“人头税”的500万加元拨款中,有50万加元未使用完毕,已缴还联邦政府作为税收,该笔经费未来也不再用于该项计划。此举引发华社抗议。 曾任安省“人头税”家属联盟共同主席的伍素屏,也参与500万加元拨款决策之一的市民顾问委员会,她表示,该委员会对仍有十分之一的经费未能使用之事并不知情;而目前担任律师、加国退休人士协会副总裁的伍素屏认为,该笔余款无需退还处理,她认为仍有许多好途径可以妥善运用。也有华人认为,该笔经费可谓是加拿大华人的“血汗钱”,政府实在不能留置该笔经费,因为补偿金也是正式道歉的一部分。该笔经费允许重新检视历史、让大家更加团结。 “人头税”后有望推动 《排华法》道歉案 去年6月,美国国会众院通过了就百年前《排华法》表示“遗憾”的议案,触动加拿大卑诗省政坛和华社人士之心。加之早前有2006年加国联邦政府就“人头税”道歉和2010年卑诗省二埠市就该市历史上歧视华人的政策道歉之先河,卑诗省近期亦涌动起促使省政府向早年歧视华人的历史道歉之风潮。 加国与原住民真相及和解联会(简称加和会)创办人朱伟光说,对北美西岸来讲,美国众议院通过平反议案意义重大;2009年美国加州率先道歉、2010年轮到卑诗省二埠、2011年是华盛顿州贝灵汉市,今年则是美国众议院。他期望到明年,卑诗省府也站出来道歉。 朱伟光指出,明年卑诗省选是社区推动省府处理此事的良机,而温哥华是北美华人最集中的地方,他希望卑诗省华人也能像美国华人一样团结。下一步他希望先争取省府承认当年确有歧视华人这段历史,并放进教科书,然后促请省府展示道德勇气,承认错误,出来道歉。 加拿大史维会主席列国远认为,美国的道歉虽迟来了130年之久,但总比没来好。她说,本地华人也要争取应有权益、认识省府歧视华人的历史。第二步是推动教育,省教育厅可以制作一些教材,发放给各校区使用。最后,道歉就是水到渠成了。 卑诗省政界和华社人士表示,正促请省府效法美国,对早年歧视华人的历史作出道歉,并把该段史实纳入卑诗省教材。 卑诗省自由党本拿比—北选区省议员李灿明表示,他正与省多元文化省务厅长叶志明共同研究提出相关动议的可能性,相信稍后会有结果。他说,美国的决议案对华裔在美的历史地位有正面作用。他指出,卑诗省以前也曾订立一些明显歧视华人的法例,例如禁止华裔读大学、限制华裔从事某些专业。所以他赞成推动省府做出一些行动,包括向华社道歉,以及把华人对卑诗省的贡献列入历史教材等。 *7消息称,在部分省议员的推动下,卑诗省府正考虑在3月底就过往不公平政策法律向华人作出道歉。但加拿大人头税家属会发言人周明辉表示,“不会接受省府纯粹的道歉。” “纯粹的道歉徒具形式,缺乏实质意义。而且避重就轻。卑诗省政府不能逃避当年分享到大量‘人头税’的事实,从这一项不公平正义的收入中受益。省府假若真的要与”人头税“家属和解修复关系,不能只道歉了事。假若你偷了我的钱,当然要道歉,但是否道歉之后便不需要把偷来的钱交还?” 也有华人质疑,卑诗省执政自由党选择3月底公开道歉的作法,不过是为了5月省选而抢选票。温哥华—快乐山选区省议员关慧贞认为,卑诗自由党自2001年执政12年来,并没就过往华社受到不公平待遇而正式道歉,现选在5月省选前“最后几天”向华社道歉,背后目的不得不令人怀疑。 周明辉也认为,“人头税”家属先前也曾看到“人头税”议题被当作选举前拉票的手段,也曾经看到“人头税”成为政客出风头出镜的工具,他不会再轻易上当。 链接 曾祖父曾缴“人头税” 华裔少年研究加拿大排华史获奖 去年举行的加拿大安省传统展览中,70名来自全省20个地区的得奖中﹑小学生,展出了各人自发做的加国历史研究,其中一名华裔儿童以其曾祖父于1921年到加时要缴交“人头税”的苦况,带出加国的排华历史而引起关注。 在加国出生的第4代华人Joanathan李,是多伦多市以东的韦比市居民,如今在该市的Jackminer小学读第7班。他的展示中显示,其曾祖父Chow Lee在1921年与其母亲从中国到加国与父亲团聚,但母子两人每人要缴500加元。Chow Lee当时只有8岁。 Joanathan告诉记者,曾祖父的父亲当时完成加国铁路建设工作后,搬至安省Cobourg镇开洗衣店,故抵加的两母子也搬至Cobourg镇。曾祖父长大后,搬至多市以东的奥沙华市开洗衣店,其中国出生的儿子,在撤销“排华法案”后才移民加国。 Joanathan说,加国联邦政府于2006年向“人头税”苦主道歉及赔偿时,其曾祖父仍在世,当时他获邀到多市与其他苦主一起庆祝。Chow Lee至去年才逝世。 遗憾的是,像Joanathan的曾祖父那样,能在有生之年得到平反并获得补偿的“人头税”苦主及苦主遗孀数量,最终只有不到700人。然而缴纳人头税进入加拿大的华人超过8.2万名,这意味着,仅有少于1%的“人头税”家庭直接获得了赔偿。 为此,以加拿大“人头税”家属会及平权会为代表的华人抗议团体,多年来始终没有放弃。他们要求新当选联邦新政府依照“一份人头税纸,一份偿还”的原则,让所有“人头税”苦主及家属获得平反。 “人头税”家属会表示,加拿大联邦保守党政府在2006年的道歉与片面补偿做法,未使所有“人头税”苦主及家属得到公平与正义,指保守党政府只是借此争取曝光机会,对其他数以千计未获平反的家庭不闻不问。 后记 “人头税”道歉与平反是公平正义的原则问题,而道歉也必然要伴随着赔偿。围绕如何赔偿,这些年华裔社群意见不一,更有政党的竞争卷入其中。从人情事理来讲,“人头税”受害者及其后代想争取多一点的经济赔偿的想法,完全合理。但是,过去先辈所受的苦难,用再多的钱也补偿不了。华人争的是族群尊严,争的是华人历史地位,争的是给未来留下前车之鉴,而这,是不可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的。
-
关注公众号
快扫码关注
公众号吧
- 赞0
-
版权声明: 1、凡本网站注明“来源高顿教育”或“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站合法拥有版权的作品,未经本网站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2、经本网站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高顿网校”或“来源高顿”,并不得对作品中出现的“高顿”字样进行删减、替换等。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本网站的部分资料转载自互联网,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本网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您认为本网站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邮箱fawu@gaodun.com,电话:021-31587497),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