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研究出台并认真落实一系列关于结构性减税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近日结束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将“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结构性减税的积极态势将得以延续。
2011年税制改革增减并举
2011年1月27日,备受关注的上海、重庆房产税试点细则“落地”,剑指投资投机性需求。此后,重庆和上海高端的不动产成交量均呈降势,价格也逐渐趋稳。房产税降低房地产价格曲线斜率、减少市场泡沫的作用有所显现。
2011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正式实施,原油、天然气等领域的资源税改革正式从试点地区向全国范围铺开。条例明确,原油、天然气从原来的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这项税收改革意义重大,对地方财政、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影响不一,地方财政成为*5受益方。
以上两项是2011年影响较大的增税措施,而2011年引人注目的还有一系列惠及企业和个人的减税政策。
2011年9月1日开始,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免征额从2000元提高到3500元,税率和税级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据财政部的静态测算,这项减税政策使得全国个税收入全年约减收1600亿元,惠及仅免交个税的群体就有约6000万人。2011年11月1日起,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上调,同时,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印花税取消。这两项举措切实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轻了税负,为小微企业增添了活力,利于在当前高CPI时期撬动国内消费市场。
2011年11月17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发布,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展开试点。这项涉及我国*9大税种——增值税的改革,不仅可以有力缓解相关行业因重复征税产生的负担,推动政府让利于企业,间接提高职工收入;而且可以促进行业专业化细分,利于转变发展方式;还可以降低终端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让百姓受益。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靳东升表示,增值税扩围改革未来将由部分地区、部分行业推向全国和更多的行业“,并且”减税一直是当前税收政策调整的主基调,每项减税政策都能为企业和居民每年减轻税负上千亿元。
2012年结构性减税重点有四项
所谓结构性减税,是在“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下侧重于减税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它既区别于全面的、大规模的减税,又不同于一般的有增有减的税负调整,更注重和强调有选择的减税。
如果说2011年是“减税年”的话,那么2012年或将是“完善年”。对此,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解释“2012年结构性减税路线图”时也表示,2012年积极财政政策中的税费减免,将主要体现在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小微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等。
降进口关税促产业结构调整
作为2012年完善结构性减税的一项重要内容,谢旭人指出,2012年我国将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增加能源资源产品、先进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财政部已于2011年12月中旬宣布,从2012年1月1日起,对我国进出口关税进行部分调整,将对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平均税率为4.4%,比最惠国税率低50%以上。
小微企业再获减负
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为小微企业减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谢旭人指出,明年将继续落实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的小微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此外,他强调,2012年还要落实好其他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取消不合理、不合法的涉企收费项目,全面清理规范公路收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稳步扩围
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将在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这项改革有助于消除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
对于这一改革试点,谢旭人表示,在一些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是我国健全增值税制度的重要举措,我国将逐步从制度上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协调的问题。他强调,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基础上,将会稳步扩大试点范围,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
此外,明年我国还将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实施支持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的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对蔬菜的批发、零售免征增值税。
资源税、消费税[*{c}*]税改纵深
在谈到明年税收制度改革时,谢旭人指出,除了健全增值税制度,明年还将推进资源税、消费税等多项税收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
谢旭人表示,明年我国将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适时扩大从价计征范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认真总结房产税改革试点经验,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
作为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明年我国还将进一步完善消费税制度,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合理消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