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1+7个行业的改革分两个阶段,*9个阶段是采取区域试点的方式,一开始选择了上海,后来是涉及到其他的8个省市。第二个阶段,今年8月1日以后不再搞区域试点了,在全国推开。应该说这个试点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效是非常显著的,但是我个人感觉,这次的改革跟上一轮1994年的增值税改革不同。上一次改革一开始就整体推进,商业、所有的工业,包括部分第三产业,一步到位,这次我们是分步实施。分步实施当中实际是从小领域开始的,为什么说从小领域开始呢?现在从交通运输业开始,交通运输业在我们国家的营业税当中占的比重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不足10%,可能在6%、7%左右。现代服务业小行业多,但是营业税税收贡献并不大,我们是以这个为切入点的,虽然税收规模不大,但是这个切入点更多的是体现我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从税收比重在国民经济整体当中的比重角度来看,可以说现行营业税纳税产业大头还没有开始,就是说我个人认为难啃的骨头可能是在后边。因为我们现行营业税应税产业里,在营业税收入中占比高的现在都没有进来,比如说建筑业,建筑业占我们国家营业税收入的比重能够在25%左右,而且建筑业在GDP结构当中2012年是6.8的比重,这个比重相对来说比较高了。当然制造业不一样,最早改革的是制造业。商业领域,看着商品销售额规模很大,但是占GDP的比重也就是9.3,就是说建筑业是非常重要的行业。
再从税收占营业税的比重来说,不动产转让提供的营业税税收占营业税的比重是*6的,超过建筑业,要达到3000多亿。这就说明,真正改革难啃的骨头我个人认为是在后边,涉及到这些大的领域,还不用说金融和生活服务业。“营改增”还要继续推进,这项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部分试点行业、企业出现了税负上升,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很多改革还没有到位。改革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推进,才能使整个抵扣链条完整,才能够为其他的税制改革创造条件。
我们继续推进“营改增”应该坚持什么原则?我个人认为更多的要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具体来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税制的公平创造一个长效机制,这是问题的核心。
从这个理念出发,我觉得“营改增”应该有三个原则进行推进。
*9个,“营改增”应该能够助推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一个结构转换期,这种结构转换不是政府说要转就转的,政府现在提倡结构转换是什么呢?是要顺应市场内生的结构转换需求,运用政策手段推动结构转换,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现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换空间还是很大的,我们第三产业的占比,在国际上来讲还是相对比较低的,现在是44%的水平,今年可能会超过第二产业,但是这个比重相当于发达经济体60年代、50年代的水平,相比人家的60%到70%还有空间。下一步实施营改增试点的建筑业、金融业,包括生活服务业,都是和我们城镇化进程、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结合在一起的产业,所以应该加快推进这些领域的“营改增”。
第二个,助推就业结构调整。我国现在的就业结构,基本上是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达到36%的水平。但有一个问题,就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吻合,不吻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跟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相差接近10个百分点。从国际的规律来看,这两者基本的水平是一样的,有的时候可能是反向的,可能是就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会超过经济结构当中第三产业占整体经济结构的比重,这说明我国的就业结构转换有很大的空间。
再一方面,营业税现在的应税产业都是就业增长的新的支撑点。我分析过一些材料,总的来看,营业税应税产业的就业人数目前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就是超过了工业,从今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就业增长的空间都是很大的。西方国家就业结构的转换就是劳动力更多的流向生活服务业、金融业、通讯业,包括房地产,还有建筑业。在产业结构转换当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就是这些领域。
第三个,要助推整体的税制改革。我个人认为,任何一个单个税种的改革都不是孤立的,是跟整体改革扣在一起的。当前我国为什么必须加快推进“营改增”呢?*9,行业之间税负均衡问题。只有加快推进“营改增”才能实现行业之间的税负均衡,行业之间的税负均衡,这也是十八大所说的建立有利于社会公平的税制的重点问题之一。第二,只有加快推进“营改增”,通过“营改增”把增值税和营业税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够为整个有增、有减的税制改革让出空间。第三,“营改增”是以税收法制化为基础的。税收法制化必须以税制稳定为基础,通过“营改增”才能使流转税制相对稳定,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推进立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