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计师评审,业绩材料是重中之重。然而,不少参评者因对评审要点把握不到位,在业绩呈现上踩了“雷”,影响评审结果。下面这5类业绩情况,往往是评委较为“反感”的,参评者需谨慎规避。
 
业绩金额小,不解释易失色
不同企业规模、业务属性差异大,业绩涉及的金额(如融资额等)也天差地别。有的企业融资动则数亿、数千万,而有的可能仅二三十万。若业绩金额小,又不说明缘由,在与大额业绩对比下,极易让评委觉得“没做出啥成果”。
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金额业绩也可能有大价值。参评者要清晰阐释金额小的原因,比如企业处于初创期、业务聚焦小众细分领域等,让评委看到项目本身的意义与自身工作的成效。
 
佐证材料不完整,易被疑造假
绝大多数省份的高会评审,都要求业绩有对应的佐证材料。若参评者描述了某项成果,像制定了某财务制度,可佐证材料里却没有相关内容,评委很可能怀疑业绩的真实性,甚至认为是造假。
所以,准备材料时,务必仔细核对业绩描述与佐证材料,确保每一项成果都有充分的材料支撑,如制度文件、会议记录、审批流程等。
 
业绩时间短,难体现成长积累
评委考察的是从中级到高级至少五年内的业绩,要展现出这五年里参评者持续成长、业绩逐步积累的过程。若业绩仅集中在近2年,评委难免疑惑:“前几年在做什么?难道没上班?”评分时便可能“打折”。
因此,参评者要梳理多年工作成果,体现出长期的专业积淀与能力提升。
 
单位业绩无个人名,参与难证明
部分单位管理不规范,成立如内部控制小组、成本管控小组等工作小组时,人员安排较随意,无正式书面记录。当参评者需用小组工作业绩参评时,就难以证明自己的参与。
这时,参评者要与单位管理部门沟通。若可行,补充正式文件明确小组成员身份;若管理严格无法补文件,可让单位出具证明并盖章,以此向评委证明自己的参与情况。
 
业绩未盖章,真实性受影响
评审提交的业绩报告必须盖公章,这是证明业绩真实性的关键。若参评者有跳槽经历,找原单位盖章可能遇阻。原单位可能已倒闭、人员变动,或因与原单位关系不睦,补盖公章难度极大。
 
所以,参评者在准备业绩资料时,要有提前意识,尽早准备好资料并完成盖章等关键步骤,避免后续出现麻烦。
 
总之,高级会计师评审业绩材料的准备,需参评者用心、细致,避开上述“坑点”,充分且真实地展现专业能力与工作成果,才能在评审中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