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郑州市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按照“强投资、夯基础、调结构、求提升”的总要求,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
(一)全市财政收支情况
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1858.9亿元,增长21.3%。地方财政总收入1116亿元,增长14.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6亿元,增长19.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16.2亿元,增长16.5%。全市基金预算收入471.3亿元,增长39%。全市基金预算支出422.5亿元,增长30%。
1.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为6850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为6657552万元,全年实际完成7236091万元,为预算的108.7%,增长19.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437983万元,为预算的105.8%,增长20.2%,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为75.2%。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增值税完成457036万元,为预算的97%,增长10.1%。
●营业税完成2041613万元,为预算的104.1%,增长19.4%。
●企业所得税完成785941万元,为预算的100.4%,增长15.9%。
●个人所得税完成202620万元,为预算的112%,增长23.3%。
●城市维护建设税完成300842万元,为预算的99.4%,增长12.8%。
●城镇土地使用税完成167740万元,为预算的87.9%,下降0.3%。
●土地增值税完成409387万元,为预算的120%,增长38%。
●耕地占用税完成127233万元,为预算的80%,下降21.7%。
●契税完成607130万元,为预算的140.8%,增长56.3%。
●教育费附加收入完成136297万元,为预算的99.5%,增长12.1%。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558264万元,为预算的108.5%,增长5.3%。
2.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为6670000万元,后经各县(市)区人代会批准,正式上报汇总的支出预算,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收入超收安排和2012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调整预算数(以下简称“预算”)为8282812万元,全年实际支出8161571万元,为预算的98.5%,按可比口径增长16.5%(下同)。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19690万元,为预算的99.8%,下降1%。
●公共安全支出364069万元,为预算的99.2%,增长1.5%。
●教育支出1330645万元,为预算的99.1%,增长16.6%。
●科学技术支出172617万元,为预算的99.5%,增长20.9%。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8821万元,为预算的96.9%,增长37.1%。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3707万元,为预算的98.4%,增长19.1%。
●医疗卫生支出581833万元,为预算的99.7%,增长26.3%。
●节能环保支出256666万元,为预算的96.4%,增长82.4%。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424472万元,为预算的98.9%,增长49.8%。
●农林水事务支出606133万元,为预算的98.9%,增长16.5%。
●交通运输支出351350万元,为预算的94.6%,增长31.5%。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281029万元,为预算的98.9%,增长1.6%。
●住房保障支出191236万元,为预算的99.2%,增长9.6%。
●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17133万元,为预算的97.3%,增长13%。
按现行财政体制算账,全市公共财政预算当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3.全市基金预算收支
全市基金预算收入4713328万元,增长39%,增收1322518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比上年增加1187005万元。全市基金预算支出4225118万元,增长30 %,增支976102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支出比上年增加1031387万元。
(二)市本级财政收支情况
1.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预算为2854663万元,全年实际完成2957245万元,为预算的103.6%,增长13.1%。主要收入项目完成情况:
●增值税完成149411万元,为预算的102.8%,增长13.6%。
●营业税完成1024880万元,为预算的97.6%,增长11.2%。
●企业所得税完成401125万元,为预算的94.9%,增长8.8%。
●个人所得税完成110301万元,为预算的117.9%,增长26.1%。
●契税完成252371万元,为预算的115.6%,增长28.3%。
●教育费附加收入完成69709万元,为预算的94.6%,增长10.3%。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完成440080万元,为预算的103.3%,下降1.6%。
2.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
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预算为2592863万元,加上省追加支出指标、当年收入超收安排和2012年结转项目资金等,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调整预算数(以下简称“预算”)为3348253万元,全年实际支出3286115万元,为预算的98.1%,按可比口径增长12.7%(下同)。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3324万元,为预算的98.8%,下降16.6%。
●公共安全支出191814万元,为预算的99.5%,下降7.6%。
●教育支出514335万元,为预算的98.4%,增长26.7%。
●科学技术支出78849万元,为预算的99.3%,增长29.1%。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5695万元,为预算的96%,增长25.8%。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7534万元,为预算的97.6%,增长32.3%。
●医疗卫生支出190484万元,为预算的99.7%,增长30.4%。
●节能环保支出192479万元,为预算的98.9%,增长198.9%。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38593万元,为预算的97.3%,增长35%。
●农林水事务支出189352万元,为预算的99.2%,增长36.8%。
●交通运输支出272559万元,为预算的94.1%,增长36.4%。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77519万元,为预算的99.5%,下降36.8%。
●住房保障支出108488万元,为预算的99.5%,增长7.3%。
●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7372万元,为预算的100%,增长6%。
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当年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3.市本级基金预算收支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2948580万元,增长19.6%,增收483442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比上年增加379817万元。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573678万元,增长12.9%,增加65501万元,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比上年增加52896万元。
(三)城市新区财政收支情况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50728万元,增长104.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15180万元,增长64.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380345万元,增长222%。
●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2274万元,增长33.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71082万元,增长36.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95029万元,增长15.9%。
●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79422万元,增长25.3%,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1931万元,增长15%。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195882万元,增长50.3%。
●郑东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79173万元,增长32.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57045万元,增长34.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400373万元,增长36.8%。
(四)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1.调结构、促发展,着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拨付产业发展引导资金69.9亿元,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发展,有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支持工业结构调整。拨付资金38.3亿元,积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支持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业发展。拨付资金16.5亿元,突出发展航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等新兴业态,支持现代服务业提质增速。支持对外开放。拨付资金5.7亿元,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主要领域的重要平台搭建、重点项目建设和重大活动开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拨付资金3.2亿元,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壮大市级中小企业担保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拨付资金2亿元,实施农业产业项目贷款贴息,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136”工程,支持观光休闲农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2.倡节约、反浪费,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强化“三公”经费支出管理。严格预算约束,从严控制 “三公”经费及其他行政运转经费支出,市本级和县(市)区“三公”经费压缩11.6%。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乡镇国库制度改革步伐,县(市)区所有乡镇全部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改革覆盖率达到100%。扩大公务卡结算实施范围。所有县(市)区全部实施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公务卡办卡量达到52065张,当年新增公务卡15671张。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进一步规范预决算公开形式,公共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实现网上公开,预算公开透明度不断增强。
3.保稳定、惠民生,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全市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支出达到617亿元,增长20.6%,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5.6%。优先保障教育发展。拨付资金133.1亿元,全面落实农村、城市义务教育优惠政策及各项助学政策,继续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改扩建市区中小学31所,幼儿园93所,新增市区中小学优质学位3.5万个。完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拨付资金66.4亿元,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新农保缴费补助标准,全面落实城乡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优抚对象等各类社会保障待遇,实现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拨付资金58.2亿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40元提高到280元,城镇居民医保住院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试点顺利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扎实推进,“郑州片医”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加快发展。加大惠农投入力度。拨付资金5.9亿元,积极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各项惠农补贴,促进农民增收。拨付资金2.8亿元,认真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和后续扶持政策,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拨付资金19.1亿元,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4.6万套,竣工4.5万套。促进公交发展。拨付资金23.3亿元,加大公交运营补贴,购置50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
4.强投资、夯基础,积极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功能提升,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全市财政统筹资金626.3亿元,有效确保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以整合盘活政府资源、资产、资本、资金为重点,积极支持投融资公司股权重构,8家市级投融资公司股权划转工作基本完成,企业管理人员选聘到位,新的投融资体制框架基本确立。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转移支付资金152.8亿元,政府债券转贷资金20.6亿元,保障重点项目支出需求。加大城建投入力度,投入资金269亿元,加快“畅通郑州”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执行土地管理“六统一”制度,拨付土地出让金207.2亿元,支持四类社区建设和中心城区改造提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拨付奖补资金1.6亿元,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拨付资金69.7亿元,完善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支持集聚区企业发展。支持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拨付资金50.7亿元,支持机场二期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巩固提升实验区交通枢纽地位和城区承载功能。
5.重实效、求创新,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强化收入征管。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坚决杜绝收“过头税”、“过头费”或虚增收入,确保财政收入质量。扎实推进“营改增”。全市纳入试点范围的8个行业总体减税4.5亿元,改革效果初步显现。加强产业引导资金管理。在编制产业引导资金支出预算的基础上建立联席审批会议制度,集中审批资金分配使用,产业引导资金作用逐渐显现。规范重点专项资金管理。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流程,通过周例会制度集中研究专项资金分配意见,科学规范的财政资金管理决策机制初步形成。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年初预算安排的项目支出设置绩效目标,逐步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强化财政监督检查。积极开展专项资金、会计信息质量和部门决算账表一致性监督检查,财经秩序进一步规范。推进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工作。全市政府采购支出141.9亿元,增长28.9%,节约资金19.3亿元,资金节约率12%。全市完成评审项目2897个,完成评审额339亿元,审减42.1亿元,平均审减率15.6%。
二、五年基本总结
五年来,全市财政部门坚持服务大局、推动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坚持强化管理、提高财政绩效,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财政保障和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财政收支持续稳定增长,财政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全市财政总收入五年累计4049.8亿元,由2008年的46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116亿元,年均增长19.1%。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五年累计2521.3亿元,由2008年的260.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723.6亿元,年均增长22.7%,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25.8%提高到2013年的30%。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五年累计2863.3亿元,由2008年的289.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816.2亿元,年均增长23%,占全省比重由2008年的12.7%提高到2013年的14.6%。全市争取上级资金五年累计630.6亿元。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财政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五年来,全市财政部门积极实施促进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壮大的财政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多种财税政策,持续加大对现代产业的支持力度,五年累计拨付产业引导资金184.6亿元,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五年来,全市财政部门集中财力解决了一大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财政民生支出五年累计1856.9亿元,由2008年的130.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17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由45%提高到75.6%。民生“十大实事”财政投入五年累计229.3亿元,由2008年的25.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50.8亿元。财政教育支出五年累计478.3亿元,新建、改扩建市区中小学143所、幼儿园305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促进计划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五年累计188.5亿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5%和98.8%,医疗保险补助标准和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逐年提高,医疗资源倍增工程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扎实推进。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五年累计249.7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企业离退休人员、城乡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生活待遇持续提高,新增城镇就业69.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1万人。财政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五年累计55亿元,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舞台艺术送农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惠民工程深入实施。财政住房保障支出五年累计68.5亿元,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初步形成,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21万套,竣工14万套。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五年累计214.1亿元,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136”工程、高标准农田改造、新菜田开发和“菜篮子”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实施,现代农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财政改革逐步深化,财政管理水平全面提高。五年来,全市财政部门把改革作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积极探索,勇于实践,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财政管理体制逐步完善,调整市与县(市)区财政体制,市与县(市)区当家理财积极性充分调动;实施国有土地“六统一”管理,市与县(市)区分配体制逐步规范。预算管理改革扎实推进,实行经济分类编制部门预算,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明显提高;实施预算绩效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推进预决算公开,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实现网上公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顺利实施,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基本建立,财政资金实现全过程监控,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公务卡试点改革深入推进,现金结算量逐步减少,财政资金支付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政府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
财政工作成效的取得,是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依法监督、悉心指导的结果,是市政协民主监督、积极帮助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运行和预算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财政收支矛盾仍比较突出,收入质量有待提高,支出结构尚需优化;预算编制还不够细化,预算支出执行进度不够均衡;财政管理仍比较薄弱,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将在今后工作中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政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严格预算管理等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三、2014年财政预算(草案)初步安排
(一)2014年财政收支形势与财政工作指导思想
2014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顺利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释放出的制度红利,为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受需求不足和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影响,我市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面临较大压力,财政收入增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传统优势产业税收贡献仍将受到制约,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贡献尚待提高,加上“营改增”改革扩围等结构性减税影响,财政收入难以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财政支出方面,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推动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全面实施郑州都市区建设,都需要增加财政投入,增支项目多、刚性大、政策性强,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根据面临的形势,2014年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和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牢牢把握“抓改革、强投资、调结构、求提升”总体要求,突出“三大主体”工作,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建立健全厉行节约长效机制;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健全财政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力支持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统揽的郑州都市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2014年市级预算编制坚持以下原则:
1.积极稳妥。科学合理预测国民经济运行态势,统筹考虑承接产业转移企业税收情况及“营改增”等收入增减因素影响,实事求是预测2014年收入。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科学合理安排支出。
2.综合预算。加强政府全口径预算管理,加大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基金预算衔接,统筹安排年初预算、上级转移支付、上年结转等各类财政性资金,合理安排支出预算,集中财力保重点。
3.保障民生。不断加大各项民生投入力度,确保农业、教育、科技等法定支出增长,着力办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实事,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突出重点。统筹财政资金,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集中财力支持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快水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
5.厉行节约。认真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各项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细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建立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长效机制,逐步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6.注重绩效。建立绩效导向型财政,加强绩效评价目标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逐步建立项目安排有目标、项目实施有监控、项目结果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2014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根据全市经济发展预期目标,考虑财税政策调整的增减收因素,201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安排1239亿元,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825亿元,增长14%。全市可供安排支出的财力为79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4.1%。
全市财政收支增长比例的预期目标是指导性的。预算执行中,市和县(市)区两级财政部门将根据实际,依法组织收入,科学安排支出,坚持量入为出,自求平衡。
(三)2014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安排
1.市本级公共财政收入预算安排
2014年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3280000万元,增长11 %。主要收入项目安排情况:
●税收收入安排2370000万元,增长15.1%。
●非税收入安排910000万元,增长1.2%。
2.市本级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安排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财力主要是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80000万元,加上税收返还收入,减去省市体制调整上解等,2014年市本级可供安排的公共财政预算财力为2981986万元,加上2014年上级财政预计下达市本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56147万元,2014年市本级实际可用财力3038133万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3 %(下同),较2013年预算财力新增482396万元。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96660万元,增长1.4%。
●公共安全支出167807万元,增长1.2%。
●教育支出402294万元,增长16.9%。
●科学技术支出85425万元,增长26.2%。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5216万元,增长17.6%。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5076万元,增长15.6%。
●医疗卫生支出121267万元,增长16.8%。
●节能环保支出87876万元,增长30%。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00636万元,增长16.9%。
●农林水事务支出210397万元,增长16.9%。
●交通运输支出71862万元,增长13.2%。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558492万元,增长6.6%。
●商业服务业支出125612万元,增长13.9%。
●金融监管等事务支出9150万元,增长7.5%。
●国土海洋气象等事务支出5649万元,增长3.2%。
●住房保障支出26013万元,增长2.2%。
●粮油物资储备管理事务支出13024万元,增长15.5%。
●国债还本付息支出370000万元,增长23.3%。
●其他支出5677万元,下降19.8%。
●预备费90000万元,按公共预算支出3%安排。
(四)2014年市本级基金预算安排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3385400万元,增长14.8%,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高速增长带动。其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3000000万元,增长16.2%。
●地方教育附加收入安排36000万元,增长11.1%。
●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安排18500万元,增长7.1%。
●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安排200000万元,增长2.9%。
市本级基金预算支出3385400万元,增长25.8%。按照“以收定支、专款专用、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的原则,与公共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使用。其中:
●教育支出36000万元。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700万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000万元。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3335500万元。
(五)2014年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
市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6250万元。支出预算按以收定支的原则编制,主要用于支持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发展。
(六)2014年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
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预算2134592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149920万元),支出预算1444898万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326297万元,支出901844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50836万元,支出23517万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406093万元,支出320679万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37812万元,支出20469万元;生育保险基金收入24388万元,支出18641万元;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26746万元,支出108932万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62416万元,支出50813万元。
(七)2014年城市新区财政收支预算安排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203482万元,增长35%,其中:税收收入安排160592万元,增长39.4%。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222742万元,增长111.2%。
●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242700万元,增长20%,其中:税收收入安排210100万元,增长22.8%。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90000万元,增长11.2%。
●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215300万元,增长20%,其中:税收收入安排189720万元,增长33.7%。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174000万元,增长52.5%。
●郑东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安排671650万元,增长 16%,其中:税收收入安排647300万元,增长16.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安排443690万元,增长51.3%。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财力原因,年初仍有一些项目难以足额安排预算资金,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将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和超收收入加以解决。
四、2014年财政重点工作
。不断完善财政扶持政策体系,推动实验区建设全面提速。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深化改革的*9年,也是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最后一年,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市财政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财政政策扶持体系,全力支持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坚持把支持实验区建设摆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围绕“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形成大都市”的战略定位,不断完善财政扶持政策体系,推动实验区建设全面提速。
加强实验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推进机场二期及各项配套工程建设,支持实验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财权事权相统一和“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完善实验区交通道路、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投资机制。
支持航空物流业发展。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办法,建立激励机制,吸引航空物流企业集聚,推进菜鸟(中国)智能骨干网国际航空货物枢纽建设。落实郑欧班列扶持政策,推动其常态化运营。支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E贸易)产业链建设,在一定期限内对从事E贸易物流企业形成的航空货源给予奖励。
支持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完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重点吸引航空设备制造维修、电子信息、精密机床、生物医药等重大项目集群式招商落地。运用政府股权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主导产业和金融业发展。
(二)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优化整合各类产业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逐步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引导、以社会资金为主导的产业投资体系,撬动更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加大对经济发展投入。
支持工业转型升级。整合设立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电子商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等高成长性制造业加快发展,推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促进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品牌服装制造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支持服务业提质增速。统筹服务业发展相关资金,重点支持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和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完善金融业发展奖补政策,支持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投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经济支持力度。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健全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创业投资引导机制。
支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菜篮子”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136”工程和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四大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落实涉农金融扶持政策,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多元化融资机制。
支持扩大开放。完善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奖励政策,加大产业链定向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和“三力”型项目招商力度,支持国内外500强和行业前20强招商,积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功能提升和铁路口岸、电子口岸、中原国际陆港等开放平台建设,支持外经贸产业发展。
支持创新驱动。整合科技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小微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改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减少对单个企业项目直接补助,加大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力度,采取以奖代补、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支持方式,发挥政府对市场主体技术创新的引导作用。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围绕“强投资”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采取财政直接投入、支持投融资平台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
支持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强化投融资平台“四资”运作,努力实现投融资公司“立项、融资、使用、管理、偿债”一体化经营,逐步构建层次合理、机制完善、运转高效、风险可控和具有较强融资力、整合力、发展力的现代投融资体系,保障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继续落实土地出让金净收益返还、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免、生态廊道和新型农村社区奖补等财政政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投入力度,推进水、电、气、暖等市政设施建设,实施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土地收储机制,规范土地前期开发,提升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完善有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税政策。
支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积极支持“米”字型快速铁路网建设,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大城市道路、桥梁建设投入,全面推进中心城区“环形+井字”快速路网和次干道、支路网建设。完善轨道交通建设资本金筹措机制,确保轨道交通5号线、2号线、1号线二期建设。完善地铁、公交财政补贴机制,积极推进“公交都市”建设。
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实施燃煤锅炉拆改、扬尘治理、重点行业脱硫脱硝治理、黄标车淘汰等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深入推进“气化郑州”建设。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引黄引水工程、中心城区生态水系、贾鲁河治理、南水北调配套项目等生态水系工程,积极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
支持城乡环境改善。支持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继续实施植树造林、森林公园、园林绿化等重点工程。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落实生态补偿机制,健全防治污染激励约束机制。
(四)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围绕省、市“十大实事”等民生工程,坚持加大投入与完善制度有机结合,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做好各项民生保障工作,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补助标准,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间的衔接办法。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区分教育的公共性层次,完善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财政支持政策。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工程建设,继续扩大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资源。完善助学政策体系,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覆盖面。
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和区域医疗联合体组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完善政府、单位、个人合理分担的可持续筹资机制。扩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加大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资金用于购买大病保险的比例。支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高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特别扶助金标准。
推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等农村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文化项目建设和文物保护。发挥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支持文化产业提高创意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加大体育事业投入,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均衡发展。
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认真落实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政策。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
支持扶贫开发。在加大扶贫开发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改革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确保易地搬迁、整村推进等扶贫工程顺利实施。
(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围绕财税体制改革重点,着重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税制改革。
规范财政分配秩序。清理规范重点支出同财政收支增幅或生产总值挂钩事项。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强财政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清理整合专项资金,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定向财力转移支付比重,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落实全口径预算管理规定,政府性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改进年度预算控制方式。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硬化支出预算约束。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年度预算执行中原则上不出台新的增支政策。
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加大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统筹力度。建立将部分政府性基金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的机制。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公共财政预算力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管理。
推进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进一步细化预决算公开内容,扩大预决算公开范围。推动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除涉密部门外)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
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改革。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对事务性管理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做好铁路运输和邮政业“营改增”试点实施工作。实施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做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准备工作。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税优惠政策范围。
(六)加强财政管理创新,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效能。
全面加强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健全制度和标准体系,优化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
狠抓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强化征管措施,加大督导力度,切实把经济发展成果及时足额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研究制定公务支出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公务支出管理信息平台。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继续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加强债务动态监控,完善偿债准备金制度,着力防范和控制债务风险。
加强财政基础管理工作。着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特别是专项资金和项目的绩效管理,扩大绩效评价范围,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实施市级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健全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机制,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继续实施电子化政府采购,积极推广电商网购。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力度,加强对项目前期招投标、合同签订、项目施工、竣工验收等阶段全过程的跟踪评审。加快嵌入业务流程的财政支出监督机制建设,加强财政监督成果运用。推进以应用支撑平台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一体化建设,逐步构建财政数据中心。
各位代表,今年全市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圆满完成财政预算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