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一间制造无粉粉笔的工厂。工厂比邻一所残疾学校。1959年,公司应学校的要求,聘用了该校两名应届毕业生。这两名年轻人来到工厂之后,工作异常勤奋和刻苦,甚至午饭铃声响了也不停下工作。他们以自己出色的表现感动了全公司。从此,这间粉笔厂每年都从这所学校招聘毕业生。渐渐地,这间工厂在日本无粉粉笔市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皎皎领导者。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里竟有70%的员工都带有某种残疾。
  在一次年底的职工聚会上,工厂的总经理恰好坐在一位寺庙住持身旁。他问住持:“在我的工厂里的这些员工,很多都不识字,但是他们看上去却比那些在福利院的残疾人更加幸福。我奇怪,为什么他们每天乘坐拥挤的火车但却从不迟到,而且如此刻苦地工作?”
  住持沉思了一会儿,平静地答道:“难道你认为拥有物质和金钱会使人们幸福吗?有四种因素会令人获得终极幸福:被爱,受到赞美,为其他人提供服务,和被(别人)需要。在你的工厂里,通过工作,那些员工可以获得四种因素中除了爱之外的另外三种。大概这就是他们非常幸福的原因吧。”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管理的本质在于创造幸福。
  什么是幸福
  一百个人也许有一百种对“幸福”的理解,而且各个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或者不同地点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幸福感”。“幸福”的定义如此繁多而且差异颇大,以至于连伟大的哲学家罗素也感到为难,只好从“不幸福”的对立面寻找幸福的共同元素。
  通俗的看法认为幸福就是个人拥有或者占有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例如,对一名刚刚参加工作渴望拥有一套住房的年轻人来说,买彩票中了一套房子的大奖会令他感到非常幸福;而如果一位房地产大亨也赢到同样的大奖,他未必高兴的起来(除非这套房子是他最想要的,比如全世界最豪华的)。
  幸福是一种个人的主观心理感觉,而且是相对的。
  但是,日本这间粉笔厂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另外一种幸福。这种幸福不是来自个人欲望的满足,而是来自于“给予”产生的快乐。想一想那些努力工作的员工们。他们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他们感到被社会需要,被他人赞美,而所生产的产品被社会需要。这表明,他们的成绩被社会认可。一句话,他们感到幸福,因为自己用行动为社会创造幸福。同样地,那位为他们提供职位的总经理也一定因此感到幸福,因为他给予员工们发挥各自能力的机会。他的“给予”是员工们感到被需要的必要条件。
  欲望得以满足带来的幸福是加法,因为那只能使一个人感到幸福。而给予创造的幸福是乘法,因为一个人的给予可以使很多人感到幸福。从这一点看,给予带来的是一种更加崇高、更加深刻的幸福。
网校二维码
扫一扫微信,*9时间关注CMA考试时间提醒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CMA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CMA考试辅导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
 
  报考指南: 2014年CMA考试报考指南 
  考前冲刺:CMA考试试题   考试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