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谈及参加CFA考试的原因,高小姐表示,大部分人参加这个考试的原因是觉得这个证书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比较好,可以把考试当作一种磨练。而严先生则表示,CFA考试就是一门职业必修课,“必须要考,这次不过,明年再考,考过二级考三级,一定要拿到CFA证书。有了这个证书,老板会更尊重你。”
“但是除了通过这个考试以外,还得要有工作经验,CFA考试组织机构的宗旨也不是只以考试为主,因为它规定就算你通过三个级别的考试,也得有4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才能获得证书。所以,证书和工作经验加在一起才是一个想在金融行业上谋求更好发展的保障”,高小姐补充说明。
对于CFA和ACCA在华人圈受追捧,程同学并不感到惊讶。本科就读于中英联合办学的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她,深有感触地说:“ACCA在大学的时候考的人就很多,后来大学毕业能考CFA了,考CFA的也变得很多。但大多数都是为了拿证,就和选金融专业扎堆一样,觉得能赚钱。”但是程同学也对《华闻周刊》说:“大部分人都没逃脱随大流的性质,这样参加考试功利性大,其实未必学到东西。”
和朱同学及程同学不同,就读于利兹大学金融与投资管理专业硕士的陈同学对自己的目标和从业方向有比较明确的想法,也对考试做了比较深入的准备。他从今年2月份开始备考CFA二级考试,由于有了考一级的经验,他选择了比官方教材更为有条理的教辅作为学习资料。但是因为没有本科的金融背景,在短短三个月里,他抱着从零开始的态度,把教辅看了整整三遍。
陈同学向《华闻周刊》表示,很多同学是在老师的推荐下参加考试的,自身却没有对CFA考试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他也认同程同学的想法,“有一些同学参加考试是很迷茫的,想法没有很超前,就是随大流,觉得大家都去考,自己也想考个证”。和这些人不同,陈同学在学校里就清晰地感受到了就业竞争的压力,他想通过CFA考试把自己和其他就业者区分开来。
“现在Master过剩,要找工作还得突出自身优势。在英国找工作,在语言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得和很多当地人竞争,回国也一样,除了要和名牌大学的学生竞争也要和普通高校的学生竞争。在这种就业压力下,得自己找管道解决。”陈同学所指的“管道”就是CFA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