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
设计 | |
导语 | |
人物履历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
标题五 | |
正文 |
父子之间的中信香港
荣智健的身上有两个极具分量的标签:荣毅仁独子、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如果说前者的分量来自于命运所赐,那么后者,则完全是荣智健凭借个人努力及时机赢来的。
1986年,已是70岁的荣毅仁亲手将中信的大旗插到了香港,而那一年,44岁的荣智健也终于放弃了在香港8年的独自打拼,“中信香港”就成为开创事业的父亲,与决意介入的儿子之间的完美接口,也是后来“荣氏神话”被再度续写的发源地。
中信香港集团董事、曾任荣毅仁秘书的庄寿仓先生回忆,在香港成立分公司的想法是与筹组中信同步进行的。那时中英就香港问题的谈判尚未公开,“九七”回归一事还未提到日程,荣毅仁早已敏感地意识到香港这块极有战略意义的重要窗口。据庄寿仓回忆,那时,荣毅仁同吴志超、吴光汉、王军和叶选基等几次赴港,与香港新华分社[*{a}*]商谈。荣毅仁每天都要有五六次的会见,与各界华商名流交谈。“首届董事会聘请的港澳董事李嘉诚、霍英东、马万祺先生和已故的何贤、王宽诚先生,都是那时商定的。”
从形式上讲,1980年2月已确立了“中信香港”的基本模式,但正如庄寿仓所言,中信香港真正在香港有所作为,还是在1986年底、1987年初。“香港一岛之地,华洋杂居,已有百年殖民地历史,但系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故必须有熟悉本地情况、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善于运作的人才主持,才能用好这块金字招牌。”
已在香港摸爬滚打了8年的荣智健成了扛起中信香港业务的a1人选。受聘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荣智健颇有先见之明地提出两个条件:*9是由他选用人才,第二是授予他相当权力,毋须事事请示。荣智健得到的首拨资金为2.9亿港元。
“荣智健虽然是完全在大陆接受的教育,但他的视野和思路却相当国际化。他在公司成立之初就配备了一个很专业化、国际化的团队,避免了许多经济以外的不必要的干扰,这表明荣智健有相当的头脑和眼光。”香港一家中资机构的高层人员评论。荣智健建立了一个以香港人为主体的公司,这样一来,也自然将不少一心想挤进中信香港的有背景的人拒之门外,一度招致不少非议,直到1995年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出面表态才将这些“噪音”压制下去。荣智健周围优秀的团队也被人称道,他的得力助手、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出自名门,为宁波“天一阁”创办人范钦的后代。10月14日,范鸿龄也刚被香港特首曾荫权任命为香港行政会议的八位新成员之一。
收购国泰航空是荣智健的*9次漂亮的出手。香港国泰航空是老牌的英资公司,当荣智健提出收购国泰航空股权时,遭致董事局许多人的反对,因为当时世界航运业普遍低迷,香港航空业也不景气。关键时刻,父亲给了他最坚定的信任和支持。荣智健说:“我们分析了差不多6个月,觉得国泰的盈利前景看好,经营完善,而且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我就把自己的想法向北京总公司汇报,不到5天就得到批准。”国务院为此也特批了8亿人民币的贷款作为运作资金。
1987年2月,中信香港以23亿港元购入了国泰航空的12.5%的股权。这是中信香港首项大投资,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次投资行动,是很成功的资本运作。除此之外,荣智健在香港和内地投资地产和电厂等项,“到1988年底,这些投资已使中信香港获得3亿港元利润”,这既是荣智健在资本市场的初次上演,也为中信香港日后积累了起步发展的基础。庄寿仓回忆,“鉴于公司收益稳定、信誉良好,嗣后融资已无需担保与抵押”。
当时的香港中资机构尚未涉足公用事业,荣智健又敏锐地把投资重点放在公用事业上,因其“既利于香港安定繁荣,又有盈利价值”。1990年,荣智健先是以5亿港元收购了港龙航空公司的46.3%的股权,成为香港第二大航空公司的*9大股东;又以100亿港元的高价收购香港电讯20%的股权,成为这家当时香港股票市场市值*5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这一年,荣智健完成对上市公司泰富发展的收购,从此更名为“中信泰富”。
荣智健对恒昌的收购,也是香港收购史上*5一宗交易。恒昌企业是多元化大型非上市公司,旗下有7家全资子公司,当时年营业额高达100亿港元,这样一个庞然大物,以中信泰富当时的实力要收购,实在是以小吃大,。尽管遇到内部反对以及现金流压力,荣智健在1991年终于策划成功,联络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等香港富豪收购了恒昌97.12%的股权。荣智健以40亿资金收购资产值70多亿港元的企业,原被讥为“蛇吞象”,现在却成了经典。
在这次收购中,荣智健个人也出资5亿购入6%的恒昌股票。当时曾有人指责他以国家的钱财牟取私利,荣智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坦然:“你不能要我不投资,我已协助香港中信公司把资产从2.5亿增加差不多250亿港元(注:1992年),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资产翻一番、翻几番?但我有一条界线:应该是国家的钱,就属于国家,我不赚。”
1994年5月号的Asia,Inc的地区商业杂志评选1993年亚洲“50项最顶级的交易”(TheYear’sTop50deals)中,中信泰富的三项交易分别名列第1、第32和第46。早在60年代后期,大陆已有几家公司在香港运作,中信香港比这些中资企业进入晚10~15年,但很快成为佼佼者。当时香港商界有人评价,荣智健[*{a}*]的中信泰富,虽然年轻,但已有与老牌英国的“太古”、“怡和”这样的老牌公司相比的实力。
荣智健的舞台越来越大,他在舞台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他用行动告诉别人,他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荣氏的血统。连续三年的《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荣智健都始终稳稳地坐在前三甲的位置,从2002年的7.8亿美元,到2003年的8.5亿美元,再到2004年的14.9亿美元,仅隔两年,财富几乎翻了一番。房地产、运输、金融、电信、基建,荣智健执掌下的中信泰富所涉足的行业无所不包。
历经27年的摸爬滚打,以十几万美元起家的荣智健,也延续了祖辈们的商业帝国之梦,成为继承荣家衣钵、延续荣家商业辉煌的中坚力量。
|
模板样式 | style_z_9_1 |
专题调用内容 |
荣智健的身上有两个极具分量的标签:荣毅仁独子、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如果说前者的分量来自于命运所赐,那么后者,则完全是荣智健凭借个人努力及时机赢来的。
|
图片 | 无图片信息!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荣智健遭香港证监会起诉
下一篇: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