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

      登录/注册

登录

合作账户登录:      

资料修改成功
失败提示失败提示

荣智健MBO中国首富模式

发布时间:2015-10-27 08:39    来源:高顿网校 我要发言   [字号: ]

编辑
设计
导语
人物履历
标题一
标题二
标题三
标题四
标题五
正文  
  荣智健成为中国首富的重要财富是在“中信泰富”拥有的资产。在“中信泰富”从没有股份到1992年开始通过配股持有3000万股,十多年来荣智健已经拥有4亿多股,是仅次于国家的第二大股东。“中信泰富+荣智健”的模式建立了荣个人在“中信泰富”利益分配的清晰模式:公私分明、公私混合、共同投资、共同发展。
 
  荣智健以“并购+注资+投资”、“扩股融资+发可换股债融资”模式,通过扩股或发可转债融资完成并购,并向并购项目注资、投资,提升并购项目的盈利能力。做大“中信泰富”实现国家资产增值的同时,完成个人财富的增长。
 
  通过不断地派息,荣智健得到了30多亿港元,有力支持了增持“中信泰富”股份需要的资金。
 
  感谢香港世界金融证券研究部龚志良深圳市牧马人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余建新
 
  *作者为香港某证券公司副总裁兼运营总监。曾就职于北京天鸿集团、香港北京控股有限公司、香港京泰实业集团、香港京泰证券。在投资、重组和资本运作方面有超过9年的实际操作经验。
 
  初期的个人创业
 
  在“爱卡电子”给兄弟打工,成为“小老板”
 
  荣智健创业的*9桶金来自与其在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专业背景相关的电子业。1978年6月,荣智健只身到香港,当年11月在其堂兄弟荣智鑫、荣智谦于1963年创办的“爱卡(Elcap)电子有限公司”(下称“爱卡电子”)“打工”—任董事总经理,但并未持股。
 
  “爱卡电子”最初产品包括电容器、电子手表和玩具等,后来转为以生产集成电路和电脑随机存取存储器为主。在转型过程中,荣智健促使“爱卡电子”顺利赶上高科技班车,也逐渐由“打工者”转变为公司股东。
 
  1981年“爱卡电子”增资扩股,荣智健购买股份,持股33.3%。1987年,荣智鑫、荣智谦将“爱卡电子”股份转让给荣智健,使之持股比例达66.7%。先后两次总投资约100万港元,购买资金主要来自其父荣毅仁在香港的九龙纱厂、南洋纱厂的股份与股息以及其在“爱卡电子”历年的分红。
 
  1989年,荣智健将持有的“爱卡电子”全部股份转让给另一股东“美国Fitelec公司”。公司整体作价1200万美元,荣智健获得约800万美元(相当于5600万港元),是其初期投资的50多倍。
 
  关于“爱卡”的资料目前已不多见,除了其基本脉络外,其中荣智健股权获得的详细过程是我们根据结果进行的推测分析(如图1)。
 
  边“打工”边做创业投资CADI
 
  为兄弟“打工”的同时,荣智健也开始用从“爱卡电子”赚的一部分钱在美国做创业投资。
 
  1982年,荣智健与合伙人Michael、林铭来在美国加州sanjose创立了“加州自动设计公司”(CaliforniaAutomateDesignIncorporated,下称CADI)。CADI初期投资200万美元(含部分贷款),荣智健占60%股权。
 
  CADI是当时全美*9个专门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公司,他的合伙人是在IBM工作的全美知名软件专家。CADI的业务实际上仍与“爱卡电子”有关,荣智健主要负责开拓香港地区和内地市场,主要业务就是“爱卡电子”。
 
  1983年,CADI扩股,策略投资者“MentorGaphics”获得28%股权。1984年,“MentorGaphics”将自己的硬件公司资产与CADI的软件资产合并,并在当年以美国*9家计算机辅助设计设备厂商上市,荣智健持有18.8%的股权。合并后的公司当年股价增长40多倍。1992年之前,荣智健将自己拥有的CADI股权悉数出售,约4800万美元,套现了近3.7亿港元(如图2)。
 
  上个世纪70、80年代香港电子业,80、90年代美国的计算机业是创业致富的黄金时期。荣智健通过商业嗅觉连续把握两次机会。这个过程中,家族对其初始资本的支持不可忽视(见附文《家族商业财智对荣智健的影响》),但更重要的还是其把握机会所体现出的商人天赋。
 
  继承父业,借力“中信香港”并购
 
  荣智健在经受了“爱卡电子”、CADI初期的创业考验并取得阶段性成功后,逐渐完成向商人的转变。80年代末期,荣智健开始继承父业,借助“中信”在香港长袖善舞。
 
  1985年开始,荣智健担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下称“中信香港”)的非正式顾问,协助策划投资“东区海底隧道”(当时“中信香港”的董事总经理为米国钧,董事有熊向晖、庄寿昌、王军等)。1986年正式加入“中信香港”,任董事总经理。
 
  荣智健加入“中信香港”的主要作为是并购,通过超常规并购迅速做大企业,并为将来注资“中信泰富”作好准备。在很短的时间里,“中信香港”完成了一些大的收购。
 
  1987年2月以23亿港元收购“国泰航空”12.5%的股权。“香港国泰航空公司”是老牌的英资公司,也是国际性航空公司。1987年,香港股市、地产及世界航运业尚处于低潮,“中信香港”经过研究分析,决定收购“国泰航空”的部分股权。荣智健说:“我们分析了差不多六个月,觉得国泰的盈利前景看好,经营完善,而且有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
 
  荣智健甩出的收购“国泰航空”股权建议书遭到了主张“循序渐进稳根基,逐步发展壮实力”的公司高管人员的强烈反对。荣智健就将自己的建议向北京总公司汇报,结果不到五天就得到批准。国务院为此批准8亿港元,作为“中信香港”的运作资金。
 
  1990年以100多亿港元收购“香港电讯”20%股权。这是“中信”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项投资,“中信”一举成为当时香港市值*5的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成为香港*9个大量入股英资大行的中资企业。

 
模板样式 style_z_9_1
专题调用内容
  荣智健成为中国首富的重要财富是在“中信泰富”拥有的资产。在“中信泰富”从没有股份到1992年开始通过配股持有3000万股,十多年来荣智健已经拥有4亿多股,是仅次于国家的第二大股东。“中信泰富+荣智健”的模式建立了荣个人在“中信泰富”利益分配的清晰模式:公私分明、公私混合、共同投资、共同发展。
 
  荣智健以“并购+注资+投资”、“扩股融资+发可换股债融资”模式,通过扩股或发可转债融资完成并购,并向并购项目注资、投资,提升并购项目的盈利能力。做大“中信泰富”实现国家资产增值的同时,完成个人财富的增长。
 
  通过不断地派息,荣智健得到了30多亿港元
图片 无图片信息!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香港隆源企业控股主席
下一篇:下一篇:荣智健谢幕 一个家族的百年背影

公司简介|联系我们|诚聘英才|合作专区|建议与投诉|资质证明
Copyright (C) 高顿网校 2006—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14038153号-1

金牌名师 高通过率 全景课堂 高清实录 课程保障 先听后买 学习工具 无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