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事件起因
微博截图2012年10月9日,知名打假斗士、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微博称,360安全浏览器根本不安全,在使用过程中会收集用户大量隐私,并且被媒体屡次曝光产品缺陷问题。方舟子质疑360安全卫士和浏览器产品“不安全”的事件愈演愈烈。2012年10月11日下午,360公司在沉默三天后发表声明,称有网友爆料方舟子被收买,以所谓“打假卫士”的身份,频频抹黑360安全浏览器,充当打击360的马前卒。方舟子在当日下午立即发布声明,表示起诉奇虎360。
2012年10月9日猛批360泄露隐私,遭遇360诽谤,10月17日,方舟子称已起诉奇虎360公司损其名誉。工信部介入调查。
微博质疑
2012年10月10日,方舟子再发微博:“国外网站指控360杀毒软件向用户假报微软系统有漏洞,然后把360浏览器伪装成微软补丁(文件名模仿微软补丁文件名)误导用户安装360浏览器,这种做法和安装‘流氓软件’有何区别?”
方舟子又通过微博表示,有人说360是免费软件,不应该计较。免费软件并非真正免费,是靠向你发广告赚钱的。他表示:“我打个比方,一家公司提供免费保洁服务,但是保洁员会在你家翻箱倒柜寻找各种信息,再把这些信息报告给公司,然后公司根据这些信息让保洁员在你家张贴各种广告……你愿意吗?”
方舟子360浏览器自诞生之时便一直以“安全”为口号进行宣传,但随着用户规模的扩大,对其质疑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其实,早在方舟子之前,9月28日,知名编剧六六便已在微博上抱怨360每天会运行很多用户不需要也不了解的文件,而且比较霸道,想装什么软件还得看360的“脸色”。微博认证为人大教授、博导、计算机系主任的石文昌甚至表示:“如果上天让我给电脑用户提点建议,我会对童鞋们说:卸掉一些杀毒软件和浏览器;如果一定要在这些东东前加上一个数字,我希望是:360。”
2012年10月12日 方舟子转发了网友“独立调查员”的一条微博《360安全浏览器每5分钟收一道“圣旨”》。微博中指出,360安全浏览器利用技术便利,几乎每5分钟下达一次指令,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伪装文件抓取用户隐私进行上传。
2012年10月13日下午,方舟子在1小时内通过微博连续发布三个视频,分别爆料360手机卫士强制安装、360安全浏览器上传隐私和360前创始人傅盛证实360软件会偷窃隐私。
2012年10月14日,方舟子在微博中指出360安全卫士无法卸载,比当年的3721还流氓;奇虎360把用户电脑被当成"肉鸡",站长证实方舟子质疑,坚决抵制360浏览器。
2012年10月15日,方舟子猛攻后,也激发了不少技术专家和软件工程师站出来,通过技术手段证明360拥有一套完整的窃取用户隐私和控制用户电脑的手段。
2012年10月16日,方舟子建议网民:卸载360后*4重装系统。同时360被指人为操纵搜索结果。
360回应
2012年10月11日下午, 360公司发表声明,称有人爆料方舟子被收买,以所谓“打假卫士”的身份,频频抹黑360安全浏览器。360董事长周鸿祎随后也通过微博表示:这一次是方舟子,下一次还会有圆舟子,后面肯定还有一系列抹黑360安全浏览器的组合拳。
方舟子2012年10月11日晚间,360发布建议函“关于邀请方舟子担任搜索打假基金首席顾问的建议函”,并提供给方舟子1000万资金作为专业管理。
2012年10月12日,网友“独立调查员”微博中发现,“在发布了《360安全浏览器每5分钟收一道“圣旨”》微博几小时后,博文中指出的360服务器的文件已迅速更改为空文件”。
2012年10月14日,360首席隐私官谭晓生,不断在微博断章取义玩文字游戏,玩技术术语,媒体称首席隐私官变成首席造谣官,专家称谭晓生很有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12年10月15日,奇虎360公司方面对于方舟子提出的“伪装文件”、“5分钟周期下载抓取”、“DataDll.dll文件内容”等质疑一直未给出正面作答,转而攻击百度搜索上存在欺诈网站的现象。360也在筹备起诉方舟子。
2012年10月16日,在微博中,没有回答方舟子诸多产品质疑,所有矛头指向百度。
2012年10月25日,奇虎360深陷“安全隐私门” 股价累跌11%。
维护权益
微博截图方舟子则很快在微博回应,“没有为此收过百度、腾讯、金山或任何公司或个人的一分钱。奇虎360公司造谣我被收买和利用,是对我作为‘打假斗士’的身份及名誉的严重损害和诽谤。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我的权益,起诉奇虎360公司侵犯我的名誉权。”
2012年10月12日早上,很快方舟子在其搜狐微博上回应称,奇虎360造谣。
此外,方舟子还坚称,他从来不拿别人的钱打假,即使掏出一亿出来请其当超首席顾问也没有用,不过如果360愿意把这1000万作为造谣损害他名誉权的赔偿金,他倒是欢迎。
方舟子正在请律师着手对“方周大战”整理,包括搜集证据,写诉状等,很快会起诉奇虎360。
递交诉状
2012年10月17日晚间消息,方舟子在搜狐微博上称,已向北京西城区法院起诉奇虎360公司造谣损害其名誉。法院收下了诉状,但未当场立案。
2012年10月22日下午,方舟子在搜狐微博上称,向北京西城区法院又提交了三份诉状,分别起诉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首席隐私官谭晓生、360浏览器产品总监陶伟华造谣说我收取百度黑钱,各索赔20万。
工信部调查
2012年10月25日 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表示,工信部进一步引导和督促互联网企业加强自律,共同遵守并不断完善行业规则,着力创新,理性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012年10月26日 专家网友纷纷向方舟子递交网友受害证据,力挺工信部调查360渴望网络真正安全。
方舟子2012年10月29日 软件厂商支持工信部调查360,呼吁主管部门拔除行业毒瘤。
2012年10月30日 工信部调查360影响扩大,站长群呼吁严查360倾轧行为。
业内分析
经营一家IT企业十多年的胡杰:360产品的确存在很多问题,绑架客户资源,然后配送各种信息。不过他表示:“身处互联网中,想要保证绝对的安全几乎不可能。360的确不安全,那么其他软件就安全了吗,也不见得。”
也有专家呼吁,互联网时代,安全软件已经成为用户的普遍需求,但在360偷窥用户隐私成性、对用户忽悠和恐吓不断发生的情况下,用户出于保护自身的隐私信息不受侵犯,卸载360产品实属正常之举,除360之外,还有更多选择。
还有不少网友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加以调侃。盛拓传媒副总裁马在微博上说,“360说谁打我我就打百度,这招儿其实不错。”
方舟子PK360战况再度升级,一时间360官方甚至上线辟谣专题为360安全问题作出回应。专题中包含了360的多项声明,但在业界人士看来,经360辟谣后的内容反而是真正的事实,360这种推卸责任,嫁祸抹黑他人的丑恶行径更是让人习以为常。
随着方舟子与360论战的深入,不断有技术人士、学界人士、普通用户加入到打假的行动中,更多证据浮出水面,引发用户对于360的恐慌性卸载。
2012年10月24日,微软官方宣布为保护用户隐私,在IE10浏览器中禁止跟踪Cookies,360浏览器营收渠道受阻。专家认为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唤醒了中国互联网用户保护个人隐私的安全意识。
公正评论
微博截图首先这个事件起因是方舟子质疑360安全浏览器不安全,收集用户大量隐私。而周鸿祎沉默3天后,没有用理性、包涵的态度澄清问题,而是想用先回避,再转移话题的方式。
对于安全杀毒软件,它的系统权限确实比其他软件高,这也是它的性质决定。因此一些网络媒体所说:“几分钟中一道圣旨”、“文件无法删除”、“会扫描后台运行的文件系统”这些不是无可厚非,而是必须的。有人说,这与病毒无异,这是认识不足的外行话。“是药三分毒”,安全软件本身的做法,就很多和病毒一样,只不过出发点和目的不同。前者是保护系统,后者是破坏和利用。网络上盛传有“保安偷窥类比360的笑话。是的,360必须要跟踪,要偷窥。如果等用户自己知道,才去杀毒,低级病毒也已经对系统有损害。如果还认为这不应该,那“裸机”是你理想选择。这就是我们给你权利,是给你信任,是双方约定,而不是允许你胡来。这正是“执法者”的素质要求。
奇虎360公司作为国内知名网络安全服务商,旗下的产品在业界的地位不用多说。作为此,就更得加强对自己的要求。别人在偷偷借在夜色干的,自己绝不能模凌两可,即使能在事后说大家都这样的。因此360要做的事[*{c}*]云安全的规范,让其他各界人清楚这个机制并能真正的为广大用户服务。尤其是安全杀毒领域的产品,不然如何对得起国内*9的身份。
网络安全服务,尤其是云安全,涉及到上传。360在这方面表面框架上还是做好..首先保证进程无法被非法停止,包括ntsd,而云安全、用户体验服务可以关闭,系统防护也可以部分关闭(那时,你的杀毒文件你可以删除着玩,病毒也可以把它一窝端)。对于系统权限底线,《用户隐私保护白皮书》一开始就已经向用户承诺上传限制。至于是否如此做,那是另一回事,却也是核心重点。对此,很多安全机构都没有定论,一些网络媒体和论坛更是只会游走话题和误导传讹,比如前文提到的。虽然工信部调查结果显示对360有利,这也让广大用户松了口气。不过很多网名还是希望有更详细的分析。一句话,社会中如果出现了信任危机,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挽回。
|
导航大图 | |
导语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人物档案 | |
标题二图片(仅选择k属性有用) | |
人物档案小图(仅k属性有用) | |
责任编辑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