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
资金投入长期以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就如何解决该问题,日前,银监会特邀顾问、原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建议,需要改进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和企业会计核算,将企业研发核算为投资,拉动企业投资生态文明的积极性。
他是在9月20日在内蒙古举行的2014生态文明企业家(库布其)年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论坛由亿利资源、新奥集团、正泰集团等八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共同发起。
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就表示,中国有几十亿亩荒漠化、几亿亩被污染的土地要修复,几万条河流和偌大的空气要修复,这些修复工程需要几万亿或几十万亿的投入。继互联网产业之后的中国经济新浪潮应该是“生态环境经济”。“钱从哪里来,利从哪里来,这就需要考虑什么样的经济模式,这涉及到可持续的问题。”他不无担忧的说到。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亦指出,“气候变化领域其实是依赖政策驱动的领域,需要政府公共财政,或者市场真正拿出钱投入气候保护。”她介绍,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会出台立法,有相应的资金安排,如美国立法要求企业为环境修复买单,同时成立环保基金。英国部分投行则加入了环保产业的PPP投融资模式。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环保投入需占GDP3%以上环境质量才会得到明显改善。截止目前中国环保投入*6仅占GDP的1.6%。虽然“十二五”前三年,中央环保投入以每年2000亿元的速度增加,但资金缺口仍然在不断扩大,参考国外经验,解决该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企业自身投入。
因此,“过去我们谈要改变、完善国民经济的核算统计体系,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时候,往往说要改变以往统计核算当中对自然资源的投入,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没有能够在这个当中得以反映。”杨凯生说,“我们下一步更要解决的是要把企业为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种种研究、开发、创新的投入在GDP统计中得以正确的反映。”即上述投入不应简单计入成本,而应作为投资来核算。
他介绍,研发投入一次性计入成本会减少企业盈利,如果作为投资,能更合理的反映企业盈利水平,也利于企业在资本市场和银行融资。一方面,企业投入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更有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交的税收也要相应增加。
|
导航大图 | |
责任编辑 | |
导语 | |
大标题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杨凯生谈办企业应将本求利
下一篇:下一篇:杨凯生:不要希望通过做无本生意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