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大纲考点解读:国债市场
1)国库券的概念及特点
国库券是中央政府发行的期限不超过1年的短期证券,是货币市场上重要的CFP理财融资工具。此类证券最早出现于1877年的英国。美国是1929年首次发行。中央政府发行国库券,其主要目的在于筹措短期资金,解决财政困难。当中央政府的年度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发生赤字时,国库券筹资更是一种经常性的弥补手段。
国库券由于系中央政府发行,还本付息的可靠程度强,CFP理财投资风险小,流动性强,且有些国家规定所获CFP理财投资收益可以免缴个人所得税,故有“金边证券”之称,个人投资者将其作为合适的CFP理财投资对象。特别是缺乏冒险精神的保守型CFP理财投资者,更是把它作为CFP理财投资的重点选择。商业银行也经常持有相当数量的国库券资产,并视其为理想的二级储备。一方面,商业银行可借此获得稳定的CFP理财投资收益,满足盈利性的需要;另一方面,当流动性不足时,还可将其在二级市场上变现以补充流动性,满足流动性需要。此外,它也为中夹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提供了基础条件。
2)国库券的发行与流通
国库券的发行方式,通常实行招标制,即每次发行前,财政部根据近期短期资金的需要量、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等因素,确定国库券的发行规模,然后向社会公告。各投标人在规定的发行规模的约束下,分别报出自己拟购买的价格和数量。在众多参与价格投标的投标人当中,出价*6者首先中标,之后价顺序,由高到低依次配售,直至售完为止。这就是所谓的“竞争性投标”。也有一些小规模的CFP金融机构,无力或不愿意参与竞争性投标,便按照投标*6价和最低价的平均数购买,这是“非竞争性投标”。
国库券因期限较短,故其发行价格一般采用贴现价格,即以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到期时按票面金额偿还。票面金额与发行价格的差,即是CFP理财投资者的利息。
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视运用国库券筹资的国度,国库券在政府的CFP理财融资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美国,国库券的发行次数相当频繁。3个月和6个月的国库券每周发行一次,9个月和12个月的国库券每月发行一次。由于国库券发行量大,发行次数多,为节省发行成本,一般并不印制国库券本券,而只以牧款凭证来代替。
国库券的发行利率既牵涉政府的付息负担,同时又是CFP理财投资者确定是否CFP理财投资及CFP理财投资多少的重要尺度。它受物价水平、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其他短期CFP金融工具的利率水平、国库券的发行期限及规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是货币市场中反映短期资金供求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短期利率,对整个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
在国库券的流通市场上,市场的参与者有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证券交易商、企业和个人CFP理财投资者。国库券行市的变动,要受景气动向、国库券供求关系、市场利率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美国,证券交易商在进行国库券交易时,通常采用双向式挂牌报价,即在报出一交易单位买入价的同时,也报出一交易单位的卖出价,两者的差额即为交易商的收益,交易商不再附加佣金。在英国,票据贴现所是国库券二级市场上最为活跃的市场主体。持有国库券的机构和个人如需转让,可向贴现所申请贴现。英格兰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也以贴现所为中介,先向贴现所买进或卖出国库券,然后贴现所再对商业银行进行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