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大纲考点解读:相对指标的意义与作用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
相对指标是社会现象中两个有美指标之比,它表明各种经济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在掌握了各种总量指标以后,我们要建立和借助相对指标来对总量指标进行补充和进一步的分析。在我国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就有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按町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3%,从产业结构看,*9产业增长2.8%,第二产业增长8.7%,第三产业增长7.4%的描述,在这里,相对指标从更深的层次上说明了我国的经济状况。
(一)相对指标的主要作用
1.能将社会现象间的数量对比关系作出明确的说明。例如,存款总额与贷款总额对比、中长期贷款的实际数与计划数对比、报告期居民储蓄存款与基期对比、储蓄存款数与人口数对比等,表明了现象的结构、计划完成程度、发展速度和相对强度等,为人们深人认识事物提供依据。
2.能将现象的绝对数的具体差异抽象化,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可以进行对比。例如,不同的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劳动生产水平不同,不能够直接以总量进行对比。但是,如果都以完成国家计划情况或以发展速度、增长速度的相对指标表示,就可以进行对比了。
(二)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一般分成数、百分数、系数、倍数和干分数等,而强度相对指标则常用复名数表示。
成数是将对比的基数作为10。例如,2000年笫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在我国总人口中,男性占51.63%,女性占48.37%,如以成数表示则前者占五成多,后者占五成不到。
百分数是将对比的基数作为100。这是相对指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当相对指标的分子数值和分母数值较为接近时,采用百分数较为合适。
系数和倍数是将对比的基数作为l。两个数对比,分子与分母差不多时,可用系数表示,如标准实物量折合系数、工资等级系数等;反之,两个数对比相差很大时,则常用倍数来表示。
此外,有的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是复名数,它将对比的分子指标和分母的计量单位结合使用,如人均储蓄存款的单位为元乃k。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方法
相对指标由于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对比基础的不同,可分为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和动态相对指标。
(一)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又称计划完成百分比,它反映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之间的数量对比程度,用以检查、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通常以百分数(%)的形式来表示。其基本计算公式为:
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奎絮蠢释翥襞麴×100%
运用这一指标定期检查计划完成情况时,要求上述公式的分子分母在指标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空间范围等方面都应该一致。这样计算的结果可以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计划完成程度,为正确评价经济工作成果提供依据。
计划数是计算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的基础,由于该基数的表现形式不同,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在形式上也各异。
1.计划数为绝对数。一般适用于考核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或水平的计划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
计划完成情况绝对数=奔霈囊甓蓑×100%
[例3.1]某年某国有工业企业计划增加值200万元,实际完成220万元,该工业企业增加值计划完成程度为:
计划完成程度=器×1000-/0=110%
2。计划数为相对数。一般适用于考核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降低率、增长率的计划完成情况。比如考核某种产品成本降低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流通费用降低率等计划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