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目标就是要达到的目的。按照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力、影响速度、影响方式等,货 币政策目标可分为3个层次: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操作目标。
(1)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着眼于一个国家长期的宏观经济发展,主要关注的内容包括:物价稳定、充分就 业、经济增长、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外汇市场稳定)等几个方面。
物价稳定是中央银行的传统目标。物价波动特别是通货膨胀会造成不确定性,引发不同利 益集团间的冲突,使个体理性行为与社会整体理性的资源配置不一致,资源配置扭曲,价格机 制配置资源的效率降低。低通货膨胀或零通货膨胀是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目标。
高就业水平也是中央银行的重要目标。失业使家庭丧失收入来源,触发一系列的社会问 题。货币政策通过影响社会总支出或总产出水平来作用于失业率。劳动市场均衡即为充分就业 状态,此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动态变化的。
经济增长是中央银行追求的间接目标。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市场商品和服务能力的增长,它 与就业水平密切相关。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创造和维护一个适宜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
利率稳定是中央银行追求的直接目标。利率的波动导致经济中的不确定性,扰乱人们的既定计划、影响人们的预期,诱发公众对中央银行的不满。
金融市场稳定也是中央银行追求的直接目标,即维护良好的支付系统,防止金融危机的发 生,保证经济的良好运行。它与利率稳定关系密切。
国际收支平衡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目标,表明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人和 货币支出处于持平状态。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币升值不利于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币贬值 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国货币政策对本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独立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目标都是针对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谋求社会福利而设定的。但除经济增长与高就业水 平基本一致外,目标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具体表现如下。
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冲突:菲利浦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率之间存在此消 彼长的相互替代关系。
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冲突:经济增长源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与物价稳定并不矛盾, 但适度通货膨胀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或者说,经济过热会导致物价持续上涨。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冲突:经济增长一般意味着产出和需求都增加,可能导致对外 出口增加,但也可能导致进口增加及外资流入。这两个目标是否冲突要看各影响“力量”间的 相互作用。
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冲突: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稳定国内物价的努力常常 影响该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终目标的冲突使货币政策难以统筹兼顾,只能有所侧重和取舍,一般是根据具体情况采 用“相机抉择”的方针,多数国家把货币政策的目标侧重于保持长期的“物价稳定”。
具体而言,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2)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由货币政策到其最终目标的过程是“漫长和不易精确估计”的,需要一个中介变量,既是 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又是货币政策效果的体现。
一般而言,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包括:相关性、可控性和可测性。
符合这些标准的主要中介目标包括:货币供应量、银行信贷规模、利率和汇率。其中,汇 率目标对于那些与某外币挂钩的开放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
(3)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
操作目标又称近期目标,它们距央行政策工具最近,是中央银行的直接调控对象。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的操作目标包括短期货币市场利率(比如同业拆借利率或货币市场的 基准利率)、银行准备金(该指标一般与同业拆借利率相联系,包括总准备金、法定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借入准备金、非借入准备金等)和基础货币(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超额准备金 的贴现贷款不太容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