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P考试大纲考点解读: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的含义
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法,以最小成本实现*5安全保障的科学和方法。
风险管理包括以下5层含义:
①风险管理的主体包括社会成员中的每个个人、家庭、经济单位及政府。它不是哪一个人或某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
②风险管理的任务和程序是:识别风险、估测风险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选择各种有效工具控制风险或做好损失补偿安排;风险发生后妥善处理好抢险、保管损余物资等事宜;最后,总结和评价风险管理效果,改进以后的工作。
③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付出,获得*5限度的安全保障或使风险损失降到最低水平。
④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是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即处置风险的技术选择及其科学组合。这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关键。
⑤风险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务实的方法。
2)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风险的客观存在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造成巨大损失,每年人类劳动成果的三分之一都被各种灾害事故所吞没,而且新生的许多风险都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科学地管理风险,不仅有助于减少或消除风险对社会、企业和家庭的危害,降低损失和减少费用支出,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增进社会福利,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减少人们对风险的忧虑和恐惧。
从微观上看,风险的存在和发生,使企业和家庭对风险存有忧虑和恐惧,从而不得不放弃一些风险高但利润水平乜高的CFP理财投资或经营机会。而且,为了预防风险后果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企业和家庭往往不得不保留大量的资金,以备用于灾后的经济补偿,从而无法有效地利用资金去赢利。而实施科学的风险管理,掌握风险发生的规律,做好预防和救助准备工作,就可以*5限度地保全生命和财产,减轻精神负担,并能使企业和家庭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解除后顾之忧,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从宏观上看,风险的存在限制着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影响着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风险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一些高风险部门的风险成本或为风险损失提供经济补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从而促使更多的资源合理流向社会所需而风险较高的经济部门,促成社会产业结构及经济布局的均筏,最终增进社会的福利。因此,风险管理是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客观需要。
3)风险管理的目标
风险管理的总目标是科学处理风险、控制损失,以最小的成本付出,获得*5限度的安全保障。这一目标可分解为两部分:损失发生前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损失发生后的风险管理目标。
(1)损失发生前的风险管理目标
损失发生前,风险管理应实现节约成本、消除精神痛苦、履行社会义务等目标。
①节约成本指用最经济且有效的手段来处置风险。
②消除精神痛苦指通过教育等方法减少人们的忧虑和恐惧,使其从风险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心情舒畅地投入到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去。
③履行社会义务指风险管理应尽社会成员应尽之义务,如配合社会防灾部门做好防洪、防火检查工作,保护周围环境等。
(2)损失发生后的风险管理目标
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风险防不胜防,损失不可避免。损失发生后,风险管理应达到维持生存、迅速恢复生产与生活、经济上实现稳定的收益并持续增长、尽社会责任等目标。
①维持生存,即尽*5努力使受灾者能够在财力、物力以及心理上保持生存的条件。这是风险发生后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只有生存下去,才能有生产的恢复,才能重建企业和家园。所以,损失发生后应首先解决人们的吃穿住医问题,并注重鼓励人们树立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信心。这就要求平时做好灾后经济补偿的安排、谋生知识的教育以及心理训练等工作,以便在灾后使人们具备生存条件。
②迅速恢复生产与生活,即通过经济补偿和恢复生产设施,使生产和生活秩序得以复原。这是实现稳定收益、偿还债务,并实现收益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
③经济上实现稳定的收益并持续增长,即通过经济补偿或注入新昀资金,努力以最短的时间恢复原有的收入水平或使生产水平持续增长。
④尽社会责任,即当企业恢复生产后及时偿还债务或弥补因自身受灾而对他人的影响,如及时偿还贷款、补齐拖欠销售商的产品、补发职工工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