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7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经济下行周期下不良资产处置策略》指出,近两年,银行业整体盈利增速降低、不良贷款增加已成为行业预期的共识,中国银行业面临加强资产风险管控,减少新增不良贷款以及持续清收处置不良资产两大挑战。毕马威认为,盘活重整这些不良资产必须突破目前的“4+1”模式。
“在我国经济增速呈现放缓并趋下行走势的环境下,自2013年起,不良资产规模持续攀升,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接近1万亿元,较年初新增2396亿元,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新增不良贷款总量。”报告认为,我国本轮不良资产大潮是在市场环境下形成,是金融机构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结合自身的风险理念和偏好,自主信贷决定的结果。虽然不良资产规模增速仍在加快,经营不确定性明显提高,但都属于市场正常周期性调整的结果。
报告指出,目前不良资产处置主要依赖四大全国性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加一批区域内省级资管公司,各地不良资产运营参与方是一种“4+1”模式,其消化能力远远不够,必须有不同类型的投资主体为其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供给和行业技术的引进,因此需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和产业结合的力量,同时要构建良好的信息传导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各类主体的作用,特别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
“参与不良资产处置的各中介机构应从不同的层面为交易达成做出贡献,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降低金融信息不对称风险,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使各方参与者能在更加一致的信息平台上进行交易。”毕马威中国区不良资产重组主管合伙人彭富强表示。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