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节 作业成本法的涵义与特点

  一、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一)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两个重要的缺点

  1、将固定成本分摊给不同产品,单位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减少,在销量不变动情况下,增加产量会使存货吸收部分固定成本,从而刺激经理人员过渡生产。

  2、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制造费用通常按直接人工等产量基础分配。实际上,有许多制造费用项目不是产量的函数,而与生产批次等其他变量存在因果关系,全部按产量基础分配制造费用会导致成本的计算失真,产生误导决策的成本信息。作业成本法就是针对后一个缺点提出来的。
 

  (二)作业成本法的含义

  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的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二、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概念

作业
作业是指企业特定组织(成本中心、部门或产品线)重复执行的任务或操作。
成本动因
含义
也称成本驱动因素,是指引起相关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发生变动的因素。
分类
(1)资源成本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资源动因被用来计量各项作业对资源的耗用,运用资源动因可以将资源成本分配给各有关作业。
(2)作业成本动因:是引起产品成本变动的因素。作业动因计量各种产品对作业耗用的情况,并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三、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

特点
内容
成本计算分为两个阶段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9阶段:将作业执行中消耗的资源追溯到作业,计算作业的成本,并根据作业动因计算单位作业成本。
第二阶段:根据*9阶段计算的单位作业成本和产品消耗作业的数量,将作业成本追溯到各有关产品。
成本分配强调因果关系
作业成本法强调使用直接追溯和动因追溯方式来分配成本,尽可能避免采用分摊方式,因而,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相比,作业成本法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成本信息。
直接追溯:是指将成本直接确认分配到某一成本对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可以实地观察的。使用直接追溯方式最能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
动因追溯:虽然不像直接追溯那样准确,但只要因果关系建立恰当,成本的分配结果同样可以达到较高的准确程度。
分摊:是一种简便易行且成本较低的成本分配方式。这种方式建立在某种特定的假设前提之下。当这一特定的假设前提符合成本与成本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分配的结果是相对准确的,否则,就会扭曲成本,影响成本的真实性。
成本分配使用众多不同层面的作业动因
作业成本法把资源的消耗首先追溯到作业,然后使用不同层面和数量众多的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溯到产品。采用不同层面的、众多的成本动因进行成本的分配,要比采用单一分配基础更加合理,更能保证成本的准确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3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3年注册会计师考试辅导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
 
  报考指南: 2013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报考指南 
  考前冲刺:注册会计师考试试题   考试辅导
  高清网课:注册会计师考试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