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
设计 | |
导语 | |
人物履历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
标题五 | |
正文 |
环球时报:中国目前的治沙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
王文彪:治沙是一个公益事业,但如何与市场化和产业化机制相结合,是治沙工作成功的前提。应该在土地、税收、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关于沙漠土地承包的相关政策。我国现行沙漠土地政策一种是国有土地,另一种是像农村土地一样最长不超过30年承包期,这连沙漠治理的一个周期也完成不了,更谈不上治理沙漠的持久动力和长效保障了。因此,我建议,稳定沙漠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延长沙漠土地承包年限至70年到100年,明晰沙漠治理和生态建设的责任主体和产权主体,鼓励社会力量按市场机制发展生态产业。让更多有识之士投入到绿化沙漠和生态产业中,让沙漠绿起来,让那些绿起来的沙漠不再返黄。
环球时报:有外国学者说,王文彪的经验虽好,但必须有大量资金持续投入和持续的产业化跟进,这在很多地方难以做到。您对此怎么看?如何将“库布其治沙模式”的经验普及,让“一个愚公”变成“一群愚公”?
王文彪:进行治沙或治霾,都带有鲜明的公益性,但只要有条件,这可以成为一个无限极的市场领域,关键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开展此项事业。只有将市场经济规律与公益事业结合起来,才能使生态环保事业做得更好、更长久、更可持续。所以,我非常愿意与大家分享我们的运营模式。我们将这个模式总结为“亿利生态圈”模式,就是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修复,构筑“绿土地”+“绿能源”的核心价值,绑定绿色金融和互联网。所谓“绿土地”,就是利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修复退化土地、空气和水。所谓“绿能源”,就是利用沙漠的光热和空间优势生产光伏清洁能源。然后通过互联网平台和金融手段,让“绿土地”和“绿能源”实现价值提升。这是一个变废为宝、价值重估的过程。
环球时报:目前中国舆论出现一种论调,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矛盾的,您对此怎么看?
王文彪:当下民众最期盼的有两点:一是日子好一些、赚钱多一点,这就要发展经济;二是期望身体健康一些,每天能呼吸到清新空气,看到蓝天,这就需要治理雾霾,改善环境。因此,治理雾霾与发展经济必须相得益彰,这正是中国政府转型发展的核心要义。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正在关键转型期,需要有质量的GDP,需要绿色GDP。国家出台的淘汰落后产能、限制污染物排放、增加生态文明考核指标、鼓励发展高新技术、研究推广清洁能源等政策,都有利于治理雾霾。可以说,中国经济转型成功之时就是雾霾问题治理成功之日。
从微观层面看,治理雾霾不仅不会拖累GDP,而且还能创造有质量的GDP。我举三个亲身体会的实例,一是我27年治理的库布其沙漠。20多年前的库布其是个死亡之海,毫无生机,更是负资产。经过修复和开发,目前已形成融生态、农业、旅游、健康、能源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圈”,实现了由“负GDP”到“正GDP”的转变,27年创造GDP达300多亿元。二是我们研发的“微煤雾化”治霾技术。我们正在河北、天津、山东、江苏等地推广应用的微煤雾化技术,可将传统燃煤锅炉燃烧效率提高到98%,热效率提高到90%以上,排放指标都相当或优于天然气洁净燃烧指标。同时还能降低生产企业用气、用热的成本,实现从“灰色GDP”到“绿色GDP”的转变。第三,我们还在推广生态光伏产业,就是利用沙漠上充足的光热资源和空间优势生产清洁能源,实际上是在创造零污染、零排放的“透明GDP。”因此我坚信,治理雾霾与经济发展“必须是”、也“能够是”和谐统一体。
|
模板样式 | style_z_9_1 |
专题调用内容 | 治沙是一个公益事业,但如何与市场化和产业化机制相结合,是治沙工作成功的前提。应该在土地、税收、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比如,关于沙漠土地承包的相关政策。我国现行沙漠土地政策一种是国有土地,另一种是像农村土地一样最长不超过30年承包期,这连沙漠治理的一个周期也完成不了,更谈不上治理沙漠的持久动力和长效保障了。 |
图片 | 无图片信息!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王文彪就治沙创利一事答记者问(一)
下一篇:下一篇:王文彪一行来武威考察洽谈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