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
设计 | |
导语 | |
人物履历 | |
标题一 | |
标题二 | |
标题三 | |
标题四 | |
标题五 | |
正文 |
环球时报:这次政协会议您带来的提案是什么?能否阐述一下具体想法?
王文彪:我的提案是“将治沙纳入一带一路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也注意到,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经过我国中西部地区,其中有1/3是沙漠,新疆沙化率达到64.34%,宁夏为55.8%,内蒙古52.2%、甘肃45.12%、青海26.7%。另外,沿线的中东、中亚地区也是沙漠化严重的地区,例如,哈萨克斯坦约66%的土地在逐步退化,近1.8万亿公顷土地沙漠化,其面积在中亚国家中高居首位。土地荒漠化是影响和制约这些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可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结合,把沙漠治理纳入其中。我国目前沙漠化土地有26亿亩,根据权威机构分析,其中有6亿亩是可以修复的。如果将沙漠治理纳入国家战略规划,或将创造2万亿元绿色GDP和上百万个工作岗位,使2亿多沙区群众脱贫致富。我们希望更多企业参与其中,一道做大做强这个行业,为民众谋福祉。
为此,我建议将生态文明支撑下的沙漠治理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驱动可持续发展,既兼顾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又兼顾国际影响力。
环球时报:27年的治沙实践给沙漠带来了什么改变,如何实现的?
王文彪:治理沙漠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艰辛过程,其中不乏诸多产业发展困境、技术创新乏力等困难。但20多年来,我们坚持、坚守、坚毅,成功修复和改善内蒙库布其地区生态环境,使降雨量增长6倍,由不足70毫米增长到400毫米;沙尘天气次数减少95%,由每年80多场减至2-3场;生物种类增长10倍多,由十几种增至100多种。
在20多年的治沙过程中,我们得到的帮助要比遇到的困难多很多。一是来自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不可能走到今天,那片沙漠也不可能这么美丽。二是来自家乡群众的支持,我们一道修复生态、绿化沙漠,一起打造沙漠生态经济产业,实现了政府、企业、当地群众的和谐统一。三是来自绿色投资伙伴的支持。我们先后引进神华等大中型国营企业,泛海、汇源、万达等大中型民营企业,这些兄弟企业和我们一道努力,实现了沙漠生态经济反哺沙漠生态修复的良性循环。四是得到来自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国际气候组织等众多国际组织、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生态文明国际契约科学家联盟”等形式,集合全球的知识与力量,共同致力于这项事业。
环球时报:您在治沙过程中,如何获得当地老百姓的支持,并让他们受益?
王文彪:我们首创的PPP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产业链中各参与者的身份和利益分配问题。每一个参与者既是投资者也是利益分享者。这样,亿利资源和当地百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以和我们一道参与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农牧民为例,他们由过去的散居游牧、靠天吃饭转变为现在的“五重新身份”。他们有的把自己闲置的“荒沙废地”转租给企业或以沙漠入股企业成为了股东;有的加入企业种树、种草、种药材;有的发展沙漠蒙古族特色的“农家乐”“牧家乐”旅游餐饮服务;有的种瓜种菜、养牛养羊;有的进入企业当上了产业工人,通过多种渠道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富起来的农牧民对这片土地更有信心了,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沙漠生态建设成果和幸福生活。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共赢。他们的年均收入,从20年前的不足2000元/年,增长到现今的3万元/年。
|
模板样式 | style_z_9_1 |
专题调用内容 | 我的提案是“将治沙纳入一带一路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也注意到 |
图片 | 无图片信息! |
相关热点:
上一篇:上一篇:王文彪:内蒙古是中国治沙扶贫“领头羊”
下一篇:下一篇:王文彪就治沙创利一事答记者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