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内部因素:债券的期限、债券的票面利率、债券的提前赎回条款、债券的税收待遇、债券的流动性、债券的信用级别。
(1)债券的期限: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债券的期限越长,其市场价格变动的可能性就越大,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补偿也越高。
(2)债券的票面利率:债券的票面利率越低,债券价格的易变性也就越大。在市场利率提高的时候,票面利率越低的债券下降较快。但是,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它们的增值潜力也很大。
(3)债券的提前赎回条款:是债券发行人所拥有的一种选择权,允许债券发行人在债券到期前按约定的赎回价格部分或全部偿还债务。这种规定在财务上对发行人是有利的,因为发行人可以在市场利率降低时发行较低利率的债券,取代原先发行的利率较高的债券,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但对投资者来说,提前赎回使他们面临较低的再投资利率。这种风险要从价格上得到补偿。因此,具有较高提前赎回可能性的债券应具有较高的票面利率,其内在价值相对较低。
(4)债券的税收待遇。一般来说,免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比类似的应纳税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低。此外,税收还以其他方式影响着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例如,任何一种按折扣方式出售的低利率附息债券提供的收益有两种形式:息票利息和资本收益。在美国,这两种收入都被当作普通收入进行征税,但是对于后者的征税可以迟到债券出售或到期时才进行。这种推迟就表明大额折价债券具有一定的税收利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债券的税前收益率必然略低于高利附息债券,也就是说,低利附息债券比高利附息债券的内在价值要高。
(5)债券的流动性。流通性是指债券可以迅速出售而不会发生实际价格损失的能力。如果某种债券按市价卖出很困难,持有者会因该债券的市场性差而遭受损失,这种损失包括较高的交易成本以及资本损失,这种风险也必须在债券的定价中得到补偿。因此,流通性好的债券与流通性差的债券相比,具有较高的内在价值。
(6)债券的信用等级。债券的信用等级是指债券发行人按期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足额支付利息和本金的可靠性程度,又称信用风险或违约风险。一般来说,除政府债券以外,一般债券都有信用风险,只不过风险大小有所不同而已。信用越低的债券,投资者要求的到期收益率就越高,债券的内在价值也就越低。
2、影响债券投资价值的外部因素:基础利率、市场总体利率水平、其他因素。
(1)基础利率。基础利率是债券定价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证券的投资价值分析中,基础利率一般是指无风险债券利率。一般来说,短期政府债券风险最小,可以近似看作无风险证券,其收益率可被用作确定基础利率的参照物。此外,银行的信用度很高,这就使得银行存款的风险较低,况且利率应用广泛,因此基础利率也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来确定。
(2)市场总体利率水平。市场总体利率水平是债券利率的替代物,是投资于债券的机会成本。在市场总体利率水平上升时,债券的收益率水平也应上升,从而使债券的内在价值降低;反之,在市场总体利率水平下降时,债券的收益率水平也应下降,从而使债券的内在价值增加。并且,市场利率风险与债券的期限相关,债券的期限越长,其价格的利率敏感度也就越大。
(3)其他因素。影响债券定价的外部因素还有通货膨胀水平以及外汇汇率风险等。通货膨胀的存在可能会使投资者从债券投资中实现的收益不足以抵补由于通货膨胀而造成的购买力损失。当投资者投资于某种外币债券时,汇率的变化会使投资者的未来本币收入受到贬值损失。这些损失的可能性也都必须在债券的定价中得到体现,使其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增加,债券的内在价值降低。
3、债券价值的计算公式(详见书本P21—P24):(1)假设条件;(2)货币的终值和现值;(3)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定价公式;(4)附息债券的定价公式。
4、债券收益率的计算(详见书本P24—P30):(1)当前收益率;(2)内部到期收益率;(3)持有期收益率;(4)赎回收益率。
5、债券转让价格的近似计算:(1)贴现债券的转让价格;(2)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的转让价格;(3)附息债券的转让价格。
6、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该结构可通过利率期限结构图表示。(详见P32)
7、4种利率期限结构类型:正向、反向、暂时水平、长短结合。(详见P33)
8、在任一时点上,都有以下3种因素影响期限结构的形状:对未来利率变动方向的预期、债券到期收益中可能存在的流动性溢价、市场效率低下或者资金从长期(或短期)市场向短期(或长期)市场流动可能存在的障碍。
9、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市场预期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市场分割理论。
(1)市场预期理论:又称“无偏预期理论”,它认为利率期限结构完全取决于对未来即期利率的市场预期。如果预期未来即期利率上升,则利率期限结构呈上升趋势;如果预期未来即期利率下降,则利率期限结构呈下降趋势。要注意的是:在市场预期理论中,某一时点的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虽然不同,但是在特定时期内,市场上预计所有债券都取得相同的即期收益率,即长期债券是一组短期债券的理想替代物,长短期债券取得相同的利率,即市场是均衡的。
(2)流动性偏好理论:基本观点是投资者并不认为长期债券是短期债券的理想替代物。这一方面是由于投资者意识到他们对资金的需求可能会比预期的早,因此他们有可能在预期的期限前被迫出售债券;另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如果投资于长期债券,基于债券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他们要承担较高的价格风险。因此,投资者在接受长期债券时就会要求将与较长偿还期限相联系的风险给予补偿,这便导致了流动性的存在。在这里,流动性溢价便是远期利率和未来的预期即期利率之间的差额。债券的期限越长,流动性溢价越大,体现了期限长的债券拥有较高的价格风险。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远期利率不再只是对未来即期利率的无偏估计,它还包含了流动性溢价。因此,利率曲线的形状是由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和延长偿还期所必需的流动性溢价共同决定的。由于流动性溢价的存在,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如果预期利率上升,其利率期限结构式向上倾斜的;如果预期利率下降的幅度较小,其利率期限结构虽然是向上倾斜的,但2条曲线趋向于重合;如果预期利率下降较多,其利率期限结构式向下倾斜的。按照该理论,在预期利率水平上升和下降的时期大体相当的条件下,期限结构上升的情况要多于期限结构下降的情况。
(3)市场分割理论:市场预期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都假设市场参与者会按照他们的利率预期从债券市场的一个偿还期部分自由地转移到另一个偿还期部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市场分割理论的假设却恰恰相反,该理论认为,在贷款或融资活动进行时,贷款者和借款者并不能自由地在利率预期的基础上将证券从一个偿还期部分替换成另一个偿还期部分。在市场存在分割的情况下,投资者和借款人由于偏好或者某种投资期限习惯的制约,他们的贷款或融资活动总是局限于一些特殊的偿还期部分。在最严格的限制形式下,即使现行的利率水平说明如果他们进行市场间的转移会获得比实际要高的预期利率,投资者和借款人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市场而进入另一个市场。这样的结果使市场划分为2大部分:一部分是短期资金市场;另一部分是长期资金市场。于是,在市场分割理论下,利率期限结构取决于短期资金市场供求状况与长期资金市场供求状况的比较,或者说取决于短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的利率与长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的利率的对比。如果短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高于长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利率期限结构则呈现向下倾斜的趋势。如果短期资金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低于长期资金市场供需曲线交叉点利率,利率期限结构则呈现向上倾斜的趋势。
(4)总而言之,从这3种理论来看,期限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对未来利率变化方向的预期决定的,流动性溢价可起一定作用,但期限在1年以上的债券的流动性溢价大致是相同的,这使得期限1年或1年以上的债券虽然价格风险不同,但预期利率却大致相同。有时,市场的不完善和资本流向市场的形式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使得期限结构的形状暂时偏离按对未来利率变化方向进行估计所形成的形状。
10、一般来讲,影响股票投资价值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公司净资产、盈利水平、股利政策、股份分割、增资和减资以及资产重组等。
(1)公司净资产:净资产或资产净值是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的净值,它是全体股东的权益,是决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基准。
(2)公司盈利水平:公司业绩好坏集中表现于盈利水平高低。
(3)公司的股利政策:股份公司的股利政策直接影响股票投资价值。
(4)股票分割:又称拆股或拆细,是将原有股份均等地拆成若干较小的股份。
(5)增资和减资: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增加资本额而发行新股的行为,对不同公司的股票价格影响不同。当公司宣布减资时,多半是因为经营不善、亏损严重、需要重新整顿,所以股价会大幅下降。
(6)公司资产重组:公司重组总会引起公司价值的巨大变动,因而其股价也随之剧烈波动。
11、影响股票投资价值的外部因素: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市场因素。
12、股票内在价值的计算方法:(1)现金流贴现模型;(2)零增长模型;(3)不变增长模型;(4)可变增长模型;(详见P37—P42)
13、股票市场价格计算方法——市盈率估计方法:(1)简单估计法;(2)回归分析法;(详见P43—P45)
14、市净率:又称净资产倍率。是每股市场价格与每股净资产之间的比率。市净率=每股价格/每股净资产(倍);上述公式中的每股净资产又称账面价值,指每股股票所含的实际资产价值,是支撑股票市场价格的物质基础,也代表公司解散时股东可分得的权益,通常被认为是股票价格下跌的底线。
15、市净率与市盈率相比,前者通常用于考察股票的内在价值,多为长期投资者所重视;后者通常用于考察股票的供求状况,更为短期投资者所关注。
16、在一个理性无摩擦的均衡市场上,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具有稳定的关系,即期货价格相当于交易者持有现货金融工具到期日所必须支付的净成本。所谓净成本,是指因持有现货金融工具所取得的收益与购买金融工具而付出的融资成本之间的差额,也称为持有成本。这一差额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持有成本的正负取决于现货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和融资利率的对比关系,而在现货金融工具的收益率、现货金融工具的价格及融资利率都一定的条件下,持有成本的绝对值还受持有者持有现货金融工具的时间因素影响。所以,在现货金融工具价格一定时,金融期货的理论价格决定于现货金融工具的收益率、融资利率及持有现货金融工具的时间。理论上,期货价格可能高于、等于或低于相应的现货金融工具。
17、期货的理论价格计算公式(详见P47)
18、影响期货价格的主要因素是持有现货的成本和时间价值。——在期货市场上,由于持有现货的成本和时间价值是无法预先确定的,比如影响现货金融工具价格的各种因素、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利率的变化等都会对持有成本和时间价值产生影响,因此,期货合约的理论价格实际上还是一个估计值。
19、影响期货价格的因素比影响现货价格的因素要多得多,主要有市场利率、预期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现货金融工具的供求关系、期货合约的有效期、保证金要求、期货合约的流动性等。
20、金融期权:是指某持有者能在规定的期限内按交易双方商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工具的权利。
21、期权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从理论上,由2个部分组成,即内在价值和时间价值:
(1)金融期权的内在价值:也称履约价值,是期权合约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期权的买方如果立即执行该期权所能获得的收益。一种期权有无内在价值及内在价值的大小取决于该期权的协定价格与其标的物市场价格之间的关系。协定价格:是指期权的买卖双方在期权成交时约定的、在期权合约被执行时交易双方实际买卖标的物的价格。
(2)根据协定价格与标的物市场价格的关系,可将期权分为实值期权、虚值期权、平价期权三种类型。
(3)对看涨期权而言,若市场价格高于协定价格,期权的买方执行期权将有利可图,此时为实值期权;市场价格低于协定价格,期权的买方将放弃执行期权,为虚值期权。
(4)对看跌期权而言,市场价格低于协定价格为实值期权;市场价格高于协定价格为虚值期权。
(5)若市场价格等于协定价格,则看涨和看跌期权均为平价期权。
(6)从理论上说,实值期权的内在价值为正+,虚值期权的内在价值为负-,平价期权的内在价值为零0。——但实际上,无论是看涨还是看跌期权,也无论期权标的物的市场价格处于什么水平,期权的内在价值都必然大于零或等于零,而不可能为负值。这是因为期权合约赋予买方执行期权与否的选择权,而没有规定相应的义务,当期权的内在价值为负-时,买方可以选择放弃期权。
(7)时间价值:金融期权的时间价值也称外在价值,是指期权的买方购买期权而实际支付的价格超过该期权内在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具体叙述见P49)期权的时间价值不易直接计算,一般以期权的实际价格减去内在价值求得。
(8)影响期权价格的主要因素:协定价格与市场价格、权利期间、利率、标的物价格的波动性、标的资产的收益。
(9)协定价格与市场价格是影响期权价格最主要的因素。这2种价格的关系不仅决定了期权有无内在价值及内在价值的大小,而且还决定了有无时间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大小。——一般而言,协定价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距越大,时间价值就越小;反之,则时间价值越大。(具体叙述见P49)
(10)权利期间:权利期间是指期权剩余的有效时间,即期权成交日至期权到期日的时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期权期间越长,期权价格越高,反之,期权价格越低。(具体叙述见P49)
(11)利率:利率,尤其是短期利率的变动会影响期权的价格。利率变动对期权价格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利率变化会引起期权标的物的市场价格变化,从而引起期权内在价值的变化;另一方面,利率变化会使期权价格的机会成本变化,引起对期权交易的供求关系变化,因而从不同角度对期权价格产生影响。(具体叙述见P50)
(12)标的物价格的波动性:通常,标的物价格的波动性越大,期权价格越高;波动性越小,期权价格越低。(具体叙述见P50)
(13)标的资产的收益:标的资产的收益将影响标的资产的价格。在协定价格一定时,标的资产的价格又必然影响期权的内在价值,从而影响期权的价格。由于标的资产分红付息等将使标的资产的价格下降,而协定价格并不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在期权有效期内标的资产产生收益将使看涨期权价格下降,使看跌期权价格上升。
22、可转换证券:一般来讲,指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按一定比例或价格转换成一定数量的另一种证券(以下简称标的证券)的特殊公司证券。因此,可转换证券的价值与标的证券的价值有关。
23、发行可转换证券时,发行人一般都明确规定“一张可转换证券能够兑换的标的股票的股数”或“一张可转换证券按面额兑换成标的股票所依据的每股价格”。前者被称为“转换比例”,后者被称为“转换价格”。转换比例=可转换证券面额/转换价格。
24、可转换证券的价值:
(1)由于可转换证券实际上赋予它的持有者具有按发行时规定的转换比例或转换价格将其转换成普通股的选择权,因此可转换证券的价值有:投资价值、转换价值、理论价值、市场价值之分。
(2)可转换证券的投资价值:指当它作为不具有转股选择权的一种证券的价值。估计可转换证券的投资价值,首先应估计与它具有同等资信和类似投资特点的不可转换证券的必要收益率,然后利用这个必要收益率折算出它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具体实例见P51)
(3)可转换证券的转换价值:指实施转换时得到的标的股票的市场价值,等于标的股票每股市场价格与转换比例的乘积,即:转换价值=标的股票市场价格*转换比例。(具体实例见P51)
(4)可转换证券的理论价值:也称“内在价值”,是指将可转换证券转股前的利息收入和转股时的转换价值按适当的必要收益率折算的现值。(具体实例见P52)
(5)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值:也就是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格。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值一般保持在可转换证券的投资价值和转换价值之上。如果可转换证券市场价值在投资价值之下,购买该证券并持有到期,就可获得较高的到期收益率;如果可转换证券市场价值在转换价值之下,购买该证券并立即转化为标的股票,再将标的股票出售,就可获得该可转换证券转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价差收益。因此,无论上述2种情况的哪一种发生,投资者的踊跃购买行为都会使该可转换证券的价格上涨,直到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值不低于投资价值和转换价值为止。
25、可转换证券的转换平价:指使可转换证券市场价值(即市场价格)等于该可转换证券转换价值时的标的股票的每股价格,即:转换平价=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格/转换比例。
26、当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格大于可转换证券的转换价值时,前者减后者所得的数值被称为可转换证券的转换升水,即有:转换升水=可转换证券的市场价格-可转换证券的转换价值。反之,则叫转换贴水。
27、转换升水比率=转换升水/可转换证券的转换价值*100%=(转换平价-标的股票的市场价格)/标的股票的市场价格*100%。(具体实例见P53)
28、权证:是指标的证券发行人或其以外的第三人发行的,约定持有人在规定期间内或特定到期日有权按约定价格向发行人购买或出售标的证券,或以现金结算方式收取结算差价的有价证券。
29、权证的分类:
(1)按权利行使方向:权证可分为认股权证、认沽权证。认股权证的持有者有权买入标的证券;认沽权证的持有人有权卖出标的证券。
(2)按发行人:权证可分为股本权证、备兑权证。股本权证由上市公司发行,持有人行权时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对公司股本具有稀释作用;备兑权证是由标的证券发行人以外的第三方发行,其认兑的股票是已经存在的股票,不会造成总股本的增加。
(3)按结算方式:权证可分为现金结算权证、实物交割权证。现金结算权证行权时,发行人仅对标的证券的市场价与行权价格的差额部分进行现金结算;实物交割权证行权时则涉及到标的证券的实际转移。
30、权证的理论价值包括2部分:内在价值、时间价值。(具体叙述见P55)
31、权证的时间价值=理论价值-内在价值,它随着存续期的缩短而减小。
32、影响权证理论价值的主要有:标的股票的价格、权证的行权价格、无风险利率、股价的波动率和到期期限。
一个变量增加而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对权证价值的影响
变量
认股权证
认沽权证
股票价格
+
-
行权价格
-
+
到期期限
+
+
波动率
+
+
无风险利率
+
-
33、权证是一种期权,因此对于权证的定价多采用BLACK-Scholes模型(简称BS模型)。BS模型适用于欧式权证,具体公式见P55,但估计太复杂考不到,可以不看。
34、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很少与其他理论价值相同。在许多情况下,前者要大于后者。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还使用认股权证的溢价来考察认股权证的投资价值,其计算如下:认股权证溢价=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内在价值=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认购股票市场价格+认股价格。
35、权证的杠杆作用:以认股权证为例,杠杆作用表现为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要比其可认购股票的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的速度快得多。杠杆作用一般用考察期内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变化百分比与同一时期内可认购股票的市场价格变化百分比的比值表示,也可用考察期期初可认购股票的市场价格与考察期期初认股权证的市场价格的比值近似表示。杠杆作用反映了认股权证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是可认购股票市场价格上涨(或下跌)幅度的几倍。(具体实例见P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