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变化都比较多,特别是2019年,税收新政策不断出台,我们一方面为国家不断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鼓掌叫好时,也要在备考税务师和cpa的税法知识时,注意新的税法政策的调整。
税务师和cpa税法知识备考方法:
一、熟读精思教材是学习和备考捷径
教材是考试的唯一指定用书,是考试命题的来源和评分依据。熟读教材是备考的必经之路。建议考生结合考试大纲中的考核要求,根据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分层阅读与理解各章节内容,重点章节投放更多时间。熟读教材,首先要通读教材,了解每个税种的总体概况。其次,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国际税收等章节要在通读基础上,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找准努力方向。第三,在习题检验基础上,可以利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总结梳理各税种的重点内容,精思税种内部各要素之间、税种之间的关系与影响,绘制教材重点内容的思维导图,实现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精简和提纯。
二、熟悉每个税种的特点和计税原理
熟悉每个税种的特点和计税原理,可以方便考生从整体上把握该税种的主要内容。考生在学习时,要多投放时间到教材中每个税种章节前的概述部分,该部分都对该税种的特点和计税原理,进行了清晰阐述。深入理解每个税种的特点及其计税原理,思考该税种纳税义务申报和缴纳问题处理的基本原则。
三、熟练掌握每个税种的计税公式
学习中如何做到以简御繁,事半功倍?熟练掌握每个税种的计算公式是关键。以企业所得税的计算公式为例:
(1)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2)企业实际应纳所得税额=企业境内外所得应纳税总额-企业所得税减免、抵免优惠税额-境外所得税抵免额。
上述两个公式可以将企业所得税和国际税收两章内容联系起来。
从两个公式可看出,正确计算企业所得税实际应纳税额,首先是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企业境内外所得应纳税总额、企业所得税(减免、抵免)优惠税额、境外所得税抵免额的金额计算正确;其次要计算程序正确,不能先后颠倒,各项扣除只能在收入总额扣除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后扣除,不能直接扣减收入总额。这两个公式也是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设计的底层逻辑。
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说明了应纳税额计算公式的应用,考生必须熟练掌握,通过反复研读例题,要能对税收政策、法规在各场景中的应用做到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