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宏观经济运行与生产总量的衡量

  宏观经济是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的概念。市场经济中以家庭和企业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即是微观经济。现代市场经济虽然仍以微观经济主体为基本单位,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换日益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活动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行为,而日益呈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特征,整个经济运行越来越表现出明显的总量、综合和全局性特征。与微观经济相对应,经济总体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总量和结构就构成了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的基础,但宏观经济并非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而是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和运行调节机制组织起来的极其复杂的有机大系统。研究和管理宏观经济首先必须了解如何度量宏观经济活动的总量,以及如何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

  *9节 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的均衡

  一、两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为了解宏观经济循环流程,我们首先从两部门的宏观经济开始进行分析。假定一个经济体中只有两个部门,即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没有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家庭部门代表经济体中所有的消费者,企业部门代表所有的厂商。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家庭部门的基本功能有两个,一是向企业部门提供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要素市场的供给;二是从企业部门购买消费品,形成产品市场的需求。企业部门的基本功能也有两个,一是从家庭部门购买生产要素,从而形成要素市场的需求;二是向家庭部门出售消费品,形成产品市场的供给。如图3-1所示。
  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投资意味着向企业部门注入更多的货币,企业部门因此可以扩大生产规模,并向家庭部门购买更多的生产要素,并支付更多的要素报酬,这时,国民收入就会增加,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相应提高。因此,如果把宏观经济视为一桶水,那么增加投资无疑于是向“桶”中注水,称为“注入”。相反,储蓄意味着家庭总收入中一部分没有用于消费,家庭部门减少消费品的购买,企业部门就会缩减其生产规模,向家庭部门购买较少的生产要素,并减少要素报酬的支付,这时,国民收入就会减少,宏观经济活动水平随之降低。因此,储蓄的增加只能是宏观经济这桶水漏出,因此称为“漏出”。
 
  二、三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现在假定经济体中除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外,还有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加入经济运行会使经济运行过程中加入两个经济变量,即税收和政府支出。政府向家庭部门征税和向企业部门征税,会降低家庭部门的消费水平和企业部门的生产水平,进而降低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属于“漏出”;而政府支出的增加,包括政府向企业部门购买产品(G)以及政府向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Tr),如失业救济金,向贫困家庭发放的生活补贴等,会提高家庭部门的消费水平和企业部门的生产水平,进而提高宏观经经济活动水平,属于“注入”。
 
  三、四部门宏观经济循环流程与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
  在当代社会,任何国家的经济运行都不是封闭的,或多或少都会与其他经济体发生某种经济联系,其中最主要的经济联系是进出口贸易。如果把所有的其他经济体视为一个部门,即国外部门,则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又会增加两个经济变量,即出口(x)和进口(M)。显然,企业部门出口产品会扩大其生产规模,增加对生产要素的购买,进而提高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属于“注入”;而家庭部门消费进口产品(M1)或企业部门进口投资品(M2)的效果则相反,即会降低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属于“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