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第四节 主要统计指标
  一、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1、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简称GDP,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结构。
  2、核算方法:有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核算方法。分为季度核算和年度核算,按照现价(当期的价格)和不变价(固定基期的价格)分别核算。我国对外公布的GDP以生产法和收入法混合计算为标准,同时公布支出法计算的GDP。
  3、资料来源:
       (1)统计资料
       (2)行政管理资料
       (3)会计决算资料
  4、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统一公布,分为年度和季度的初步核算数、初步核实数、最终核实数。
 
  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1、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简称工业增长速度,是以工业增加值作为总量指标计算出来的,用以反映一定时期全国或某一地区工业生产增减变动的相对数,常以百分数表示。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走势、判断经济景气程度、研究经济周期运行状况。分①全部工业增长速度(按年统计/计算/公布)②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速度(按月统计/计算/公布)。
  2、统计方法:必须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现行的统计和计算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3、资料来源:年度工业增加值资料通过“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年报表获得基础数据。
  4、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的,全国规模以上每月一次,全国全部工业每年一次。
 
  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是度量居民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时间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购买的商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其按年度计算的变动率通常用来反映通货膨胀的程度。
  2、编制方法:采用链式拉氏公式,对比基期5年调整一次,现行对比基期为2010年。
  基本方法:固定一篮子居民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以及各个项目在篮子中的权数,通过对比报告期与基期的权数金额(即购买该篮子的金额)反映价格变动情况。
  3、资料来源:国家调查队系统负责CPI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全国有4000余名现场调查员,按照定人、定时、定点的原则直接收集CPI基础数据。
  4、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每月一次。内容包括CPI总指数、城市CPI、农村CPI、
  四、住宅销售价格指数
  1、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住宅商品价格水平总体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的相对数。
  2、编制方法:采用链式拉氏公式,对比基期5年调整一次,现行对比基期为2010年。
  3、资料来源:新建:70个大中城市使用房地产管理部门的网签数据;二手:国家调查队系统向房地产管理部门、房地产经纪机构收集数据。
  4、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每月一次。内容包括环比、同比、定基价格指数。
 
  五、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1、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简称PPI,是工业生产产品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某时期内变动的相对数。中国PPI由工业生产者的出厂价格指数和购进价格指数组成。
  2、编制方法:采用链式拉氏公式,对比基期5年调整一次,现行对比基期为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通过主观选样和抽样相结合方式确定调查企业,规模以下企业通过随机抽样方式确定调查企业。
  3、资料来源:国家调查队系统负责PPI基础数据收集工作。
  4、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每月一次。
 
  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当年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各种税费、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农村内部亲友间赠送支出后的收入总和。
        2、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3、统计方法:采取三阶段、与人口规模成比例、随机等距抽样方法抽取调查住户。
  4、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定并实施农村住户调查方案,组织各级国家调查队给抽中的7.4万住户发送账本,由县级调查对培训。通过日记账和访问调查相结合方式获得数据。住户填报现金收支日记账和实物收支台账提供相关数据。
  5、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全国和分省的数据,每年一次。
 
  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将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各项社会保障支出之后按照居民家庭人口平均的收入水平。标志着居民的购买力。
        2、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但不包括:出售财产收入、借贷收入。
  3、国家统计局制定调查方案,各级国家调查队实施调查,国家统计局对外每季度公布一次。
 
  八、粮食产量
  1、粮食产量:是指全年粮食生产总量。包括夏收粮食、早稻、秋收粮食。
  2、除薯类(鲜薯)以5:1折算粮食外,一律按脱粒、晒干后的原粮折国家标准含水量计算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