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区推进全面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导向,以简政放权为基础,以财税改革为支点,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从而造福更多人民。
  两会已经落幕。作为每年两会的“重头戏”,总理记者会受到广泛关注。今年总理的记者会上,在谈到改革问题时,李克强总理阐述了他的改革观,简言之,就是简政放权,让市场发力,激活社会的创造力,政府的责任则是让人民受惠。
  这个改革观是合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逻辑的。无论经济学理论还是市场经济的实践,都再三证明,政府管得过多过宽,必然会捆住市场主体的手脚,压制市场活力,市场失去活力,社会就不可能有创造力,社会丧失创造力,财富则不可能增加。道理很简单,在政府管制过多的情况下,市场主体必然要围绕权力而寻找创富机会,并把更多的聪明才智用于经济学所说的分配性努力,而非生产性努力上。
  过去一年,中国改革就是沿着简政放权的思路推进的。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仅中央政府下方取消审批事项就有416事项,它造成的结果是,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这是10多年来*6的。之所以会有这个明显效果,原因是政府的简政放权把过去被政府权力束缚的市场权力,还给了各类市场主体,使得它们能够根据市场价格发出的信号,灵活地调整经营策略,以最小成本发展生产,拓展市场。
  改革依然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简政放权也依然是首要任务中的首要事项。今年除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外,还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这就*5程度地为减少市场主体的生产成本提供了制度保障。
  简政放权不仅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市场活动,其实它也是减少权力寻租和腐败的“灵丹妙药”。腐败不过是有权者借权力自肥,而行政审批就是体现管制者权力和地位的一种方式,因此审批环节发生的寻租和腐败非常多。简政放权,下放审批权,简化审批环节,取消行政许可,实际上就取消或减少了附着在审批上的政府权力,审批者就无法籍审判权而牟利。从这个角度看,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是对政府权力的一种约束。
  简政放权能够激发市场活力,带来市场效应,但就对激发和推动其他改革来说,在当前,财税体制改革所起的作用要大于简政放权,这才是那个我们应该着力寻找的“抓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原因在于,政府设置过多行政审批固然是为了弄权,体现政府权威,但也是为了弄钱,因为多数审批是要收费的,尤其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政府部门更是要借审批收费。如果说个人索贿是一种非法的腐败,那么审批收费实则是一种合法的腐败,它大多数不是上交国库,而是用于部门内部的办公经费和人员福利。要解决这一问题,在简化和缩小审批权限的同时,还必须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的内容很广,包括减税,调整税制结构;预算的全口径管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清理整顿地方政府的债务等,可以说,每项内容背后都涉及政府的权力配置和各种复杂的关系,它不但制约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与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产业结构的完善以及市场活力息息相关。所以,当前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将能有力撬动其他各项改革,包括政治民主化。
  改革是要让人民受惠的,这是一切美好改革的最终目标。深水区推进全面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改革导向,以简政放权为基础,以财税改革为支点,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从而造福更多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