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潍坊会计税务实务相关内容生产企业出口退免税的完整会计分录(一)总结如下:
  免抵退税的账务处理
  目前,我国对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的增值税一律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税法上,对“免、抵、退”税办法有三步处理公式:
  一是,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售货物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不得免征和抵扣的税额)-当期留抵税额;
  二是,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
  三是,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会计上,实行“免、抵、退”政策的账务处理也相应有三种处理办法。
  一是,应纳税额为正数,即免抵后仍应缴纳增值税,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即没有可退税额(因为没有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二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大于“免、抵、退”税额时,可全部退税,免抵税额为0。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三是,应纳税额为负数,即期末有留抵税额,对于未抵顶完的进项税额,不做会计分录;当留抵税额小于“免、抵、退”税额时,可退税额为留抵税额,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留抵税额。此时,账务处理如下:
  借:应收补贴款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通过以上三种情况的分析与处理可看出,如果不计算出“免抵税额”,会计处理上将无法平衡。下面举例说明:
  某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对自产货物经营出口销售及国内销售。该企业2005年1月份购进所需原材料等货物,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85万元,内销产品取得销售额300万元(不含税),出口货物离岸价折合人民币2400万元。假设上期留抵税款5万元,增值税税率17%,退税率15%,则相关账务处理如下:
  1. 外购原辅材料、备件、能源等,分录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000
  贷:银行存款5850000
  2. 产品外销时,免征本销售环节的销项税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24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4000000
  3. 产品内销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5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30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10000
  4. 月末,计算当月出口货物不予抵扣和退税的税额。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人民币外汇牌价×(征税率-退税率)=2400×(17%-15%)=48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48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480000
  5. 计算应纳税额。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51-(85+5-48)=9万元。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90000
  贷: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90000
  6. 实际缴纳时。
  借:应交税金———未交增值税90000
  贷:银行存款90000
  依上例,如果本期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为140万元,其他不变,则1至4步分录同上,其余账务处理如下:
  5.计算应纳税额或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00×17%-〔140+5-2400×(17%-15%)〕=-46万元。由于应纳税额小于零,说明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为46万元,不需作会计分录。
  6. 计算应退税额和应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400×15%=360万元。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6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360万元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6万元,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360-46=314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4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314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600000
  7. 收到退税款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460000
  贷:应收补贴款460000
  依上例,如果本期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为494万元,其他不变,则1至4步分录同上,其余5.6.7步账务处理如下:
  5.计算应纳税额或当期期末留抵税额。本月应纳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上期留抵税款-当期不予抵扣或退税的金额)=300×17%-〔494+5-2400×(17%-15%)〕=-400万元,不需作会计分录。
  6. 计算应退税额和应免抵税额。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2400×15%=360万元。当期期末留抵税额400万元>当期免抵退税额360万元时,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税额=360万元,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360-360=0万元。
  借:应收补贴款 360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3600000
  7. 收到退税款时,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3600000
  贷:应收补贴款3600000
  留抵税额、应退税额、免抵退税额、免抵税额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些名词只是一个称呼,只有具体的弄清楚它的内涵才能理解。
  “免、抵、退”税公式的思路如下:
  1.先将因为退税率低于征税率而不得在当期抵扣或退税的进项税额从全部进项税额中剔除;
  2.计算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但对出口货物的销售额不计算销项税额,并以剔除后的当期进项税额去抵扣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如果抵扣完的,则不予退税并可能还要缴税;如果未抵扣完的,则不予退税,其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
  3.只有在出现进项税额未抵扣完的情形下,才准予退税;
  4.在实际计算退税额时,应先计算出一个退税的限额(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然后将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与此限额相比较,最后,以相对较小的数额为退税额。
  我们再来看公式的具体计算顺序:
  ⑴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⑵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⑶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当应纳税额>0的时候,就应当缴纳增值税,不能退税。
  当应纳税额<0的时候,继续以下的计算:
  ⑷免抵退税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⑸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⑹当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期末留抵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应退税额
  ⑺当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则: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免抵税额=0
  留在下期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当期末留抵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
  (当期末留抵税额就是应纳税额为负数的数额。)
  按照老师的分录,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