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鹤岗会计实务操作相关内容我国公共支出管理若干重大理论政策问题研究(九)总结如下:
  续增加国家重大科研计划经费,如科学基金、“863”高科技、攀登计划和知识创新工程等专项投入,支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单位和超越部门界限、集中学科优势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为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优先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对农业科技投入实行重点倾斜政策,尽快改善农业科研条件普遍落后的状况。三是优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医药卫生和信息等方面的需要,促进重点社会发展领域的发展。其次,财政部门要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促使企业建立技术创新机制,通过筹集科技研究开发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方式,积极增加技术开发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另外,国家政策性银行可设立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贷款,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财政还要配合金融部门制订科技贷款贴息政策,以使科研单位能及时争取到国家科技贷款的支持。
  四是关于促进国有经济发展的财政投资政策取向。国有经济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始终占居主导地位,而且它是财政的重要支柱性财源,因此支持国有经济发展将是国家财政面临的一项长期性任务。特别是入世后国有经济面临新的压力和冲击,由此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加强财政的支持力度,而且要有紧迫感。其一,应该积极支持国有经济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培养资本技术、人才和组织高度集约化的大公司、大集团的成长。为此,政府要在逐步提高财力比重的基础上,通过投资手段,逐步解决现有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资本金不足的矛盾。财政还应通过投资贷款手段对其补充优惠的资金,并引导商业性金融向其注入资金,以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资金积累功能。对于有发展前途但目前尚幼小的新兴产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政府应通过财政投资手段及其政策性融资手段,促其发展和壮大,并向集约化方向发展。其二,要支持国有经济的技术改造,提高国有经济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这方面,财政投资支持的重点在于,积极引进先进技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加速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开发和利用,并按国家产业政策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从而真正推动和促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上水平。财政投资手段既包括财政拨款,也包括财政贴息。这有助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从而吸引银行信贷资金的介入,扩大国有企业技改投入规模。其三,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改组、改制的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积累,这是国家财政投资政策的一个重要间接措施。
  综上所述,从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转轨面临的任务出发,中长期公共支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其方向和重点是,一方面要改变政府大包大揽的财政分配格局,另一方面要强化财政的社会公共性支出和国家重要建设领域投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调控作用。
  五、公共支出管理的效益评价
  在市场经济下,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讲效益,同样公共支出也必须讲求效益。可以说,追求公共支出的*5效益或a1效益,这是加强支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检验支出管理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当然,公共支出的效益与一般微观经济活动的效益并不完全相同,公共支出效益既包含经济效益,也包含社会效益,是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体现。因此,公共支出管理的效益评价更要复杂一些,难度也要更大一些。这里侧重就公共支出管理效益评价的方法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针对政府实现职能所需公共支出目标提出若干实现支出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比较分析,选择出*3的公共支出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法主要适用于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支出项目,如公共支出中的公共工程项目。
  在对公共支出工程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计算出直接成本和直接效益比较容易,难点在于直接成本与效益之外的其他成本与效益的测算。因此,在确定公共投资方案时,政府还要考虑财政投资本身的成本、效益之外的诸多因素,结合各种因素来确定投资方案。
  在成本----效益分析中,具体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效益状况:
  实际成本、效益与金融成本、效益。实际成本是指由于建设该项目而实际耗费的人力、物力以及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的实际损失;实际效益即指由于该项目建设而更多地生产出的社会财富,以及社会的发展及低生活水平的提高。金融成本与效益则是指该项目的建设,使社会经济的某些方面受到影响,致使价格上升或下降,从而使某些单位或个人增加或减少了收入。
  直接成本效益与间接成本效益。直接成本包括建设、管理和维护该项工程而投入的人力、物力的价值,直接效益是指该项工程直接增加的商品量和劳务量,以及使社会成本得以降低的价值;间接成本是由于建设该工程而附带生产的人力和物力的耗费,以及通过连锁效应而引起的相关部门产生的人力和物力的耗费,间接效益是指与该工程相关联的部门的产量的增加以及得到的其它社会福利。
  有形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有形成本与效益是指可以用市场价值计算的,且按惯例应记入会计帐目的一切成本和效益;无形成本与效益则是指不能经由市场估价的,因而也不能入帐的一切成本和效益。
  内部成本、效益与外部成本、效益。内部的成本与效益,包括一切在建设工程实施区域内所发和的成本与效益;外部的成本与效益,则包括一切在建设工程实施区域以外所发生的成本与效益。
  中间成本、效益与最终成本、效益。中间成本与效益,是指在建设工程成为最终产品之前加入的其他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一切成本与效益;最终成本与效益则是指建设工程作为最终产品所产生的一切成本与效益。
  在对工程投资项目的备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时,不能简单地把每个年度内发生的成本与效益相加、汇总,还必须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应把工程项目从开口到竣工全部工期的若干年里发生的成本与效益通过利息折算成现值,然后才能汇总加以比较,在此基础上,再计算支出项目不同方案的成本效益比较,选优汰劣。
  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选择*3工程投资方案,提高公共支出使用效益大有裨益。但由于分析过程的复杂性、多面性,实际运用的难度较大,对政府财政部门及公共支出使用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都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最低费用选择一般不用货币来计量备选的公共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各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这种方法适用于政府公共开支中的国防、政治、文化、卫生等项目,其成本是易于计算的,但效益却不易衡量,而且通过此类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最低费用法是以取得一定社会效益而所需费用的大小为标准来评价公共支出效益的高低。取得同样的效果,如果花费低则效益高,反之则效益低。
  (三)财务分析法
  财务分析是评价公共支出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通过对单位财务运行状况进行比较分析,来反映单位的支出执行情况,并对其支出效果进行评价。运用财务分析既可以对单位内部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也可对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财务分析的具体方法很多,与公共支出相关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比较分析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比数字或指标进行对比,以确定差异的方法,如本期支出实际完成数与预算数相比较,本期实际完成数与上期实际数相比较。运用比较分析法评价支出效益时,必须使对比的指标在内容、计算方法、度量单位、统计口径等方面保持一致。二是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