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顿网校友情提示,*7长春会计实务重点相关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业务(九)总结如下:
  事业单位出售职工住房,按取得的售房收入,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专用基金——住房基金
  同时,按出售的固定资产的原价:
  借:固定基金
  贷: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应将已出售职工住房的原价、出售收入等情况在备查簿中进行登记。
  32.行政单位结余如何核算?
  结余即年终结余,是行政单位全年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行政单位的结余核算,设置“结余”科目和“结余”账户进行。有专项资金的行政单位,应将结余分为经常性结余和专项结余进行明细核算。经常性结余是经常性收入与经常性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年终进行经常性结余核算时,将“拨入经费——经常性经费”(不含预拨下年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经常性收入”、“其他收入”科目的余额转入“结余——经常性结余”科目的贷方,借记“拨入经费——经常性经费”、“预算外资金收入——经常性收入”、“其他收入”科目,贷记“结余——经常性结余”科目。并同时将“经费支出——经常性支出”(不含预拨下年经费)、“拨出经费——经常性经费”、“结转自筹基建”科目的余额转入“结余——经常性结余”科目的借方,借方“结余——经常性结余”科目,贷记“经费支出——经常性支出”、“拨出经费——经常性经费”、“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年终“结余——经常性结余”科目若存在借方余额,表明超支;若存在贷方余额,则表明结余;本年结余数加年初结余数为滚存结余。根据制度规定,行政单位的结余不提取基金,全额结转下年使用。
  33.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分析的内容有哪些?
  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报表分析,涉及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及相关活动的各个方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主要是分析单位的预算编制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务制度规定、事业计划和工作任务的要求,是否贯彻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预算编制的计算依据是否充分可靠;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则要分析预算执行进度与事业计划进度是否一致,与以前各期相比,有无特殊变化及其变化的原因。
  (2)分析资产、负债的构成及资产使用情况。主要是分析单位的资产构成是否合理,固定资产的保管和使用是否恰当,账实是否相符,各种材料有无超定额储备,有无资产流失等问题;分析单位房屋建筑物和设备等固定资产利用情况;分析流动资产周转情况;分析负债来源是否符合规定,负债水平是否合理以及负债构成情况等。通过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证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
  (3)分析收入、支出情况及经费自给水平,一方面要了解掌握单位的各项收入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是否执行了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是否完成了核定的收入计划,各项应缴收入收费是否及时足额上缴,超收或短收的主客观因素是什么,是否有能力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了解掌握各项支出是否按进度进行,是否按规定的用途、标准使用,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等,找出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管理的措施,以节约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分析了收入、支出有关情况的同时,还要分析单位经费自给水平,以及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分析经费自给率和变化情况及原因。
  (4)分析定员定额情况。主要分析单位人员是否控制在国家核定的编制以内,有无超编人员,超编的原因是什么,内部人员安排是否合理;分析单位各项支出定额是否完善,是否先进合理,定额执行情况如何等。
  (5)分析财务管理情况。主要是分析单位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各项管理措施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措施落实情况怎样。同时,要找出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4.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有哪些?
  事业单位财务分析评价指标包括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1)经费自给率。经费自给率是衡量事业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是综合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的重要分析评价指标之一。它既是国家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指标,也是财政部门确定补助数额的依据,同时也是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确定事业单位收支结余,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的依据。因此,事业单位必须准确计算经费自给率。其计算公式是:
  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公式中各项收入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支出内容反映的是事业单位经常性支出。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为了使经费自给率具有可比性和连续性,在具体计算经费自给率时,有时临时性、一次性等特殊支出因素,造成经费自给率波动较大的,要予以扣除,如一次性专项资金安排的设备购置支出等。在计算经费自给率时,支出中因特殊原因需要扣除的项目,应报经财政部门批准。这样可以保证支出扣除的合理性,使经费自给率计算更为准确。
  (2)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是衡量事业单位支出结构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事业支出 X 100%
  公用支出比率=公用支出/事业支出 X 100%
  人员支出是指事业支出中用于人员开支的部分,包括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和助学金。公用支出是指事业支出中用于公用开支的部分,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和其他费用。
  分析人员支出和公有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率,可以了解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事业单位的类型很多,各项支出对不同类型经费支出较多,设备购置费和业务费用等支出的规模相对较小,体现在总支出中,人员经费所占比重就比较高;另一些单位如自然科学研究单位及医疗单位等,其业务费支出要大得多,在支出中公用支出所占比重就较大。不能按照相同的标准来分析评价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但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和人员状况,通过与以前年度的比较、分析本单位支出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是否合理。还可以与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进行横向比较,了解本单位与先进单位的差距。从总体上看,人员支出占事业支出的比例不宜过高。事业单位要通过各种努力,逐步调整支出结构,尽可能地提高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否则,事业单位有限的资金用于人员经费开支,将不利于事业发展。
  (3)资产负债率。反映一定时期负债占事业单位资产
     
  扫一扫微信,学习实务技巧
   
  高顿网校特别提醒:已经报名2014年财会考试的考生可按照复习计划有效进行!另外,高顿网校2014年财会考试高清课程已经开通,通过针对性地讲解、训练、答疑、模考,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分析、指导,可以帮助考生全面提升备考效果。